图1

图1.1

图2

图2.1

图3

心电图分析:

图1、图2连续记录,左侧12导联是5mm/mv(这种模式会把QRS、T波振幅压缩一半,ST下移或抬高的幅度减少一半),图2胸导联是右V3-V5,V7-V9。

患者男,58岁,体重77.5公斤,自述胸闷胸痛1.5小时。

冠状动脉造影:回旋支优势,中段闭塞。

II、III、aVF、V5-V9呈qR或qr型,ST抬高0.05-0.1mv,T波倒置。

V1、右V3-5导联ST段下移约0.1mv。

P波(红色标记)规律出现(PP间距约0.65s),在Ⅰ、II、III、aVF、avL、V1-6导联直立向上,avR导联向下,由此可知其为窦性心律。

窦性P波顺序出现,心房率约92bpm,RR间期齐,QRS成室上性,心室率53bpm,PR间期不等,P和R无固定关系。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窦性心律的由来:p是窦性波,形态符合窦性特点,在I、II、III、aVF及胸导联直立向上,avR倒置,说明窦房结还是正常工作。

交界性逸搏心律的由来:心室率是53bpm,QRS波群呈室上性。

为什么下窦性心律,而不是窦缓?因为P是窦性波,PP间距约92bpm,窦性心律的判断依据是心房(P波),不是心室(QRS波)。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交界性逸搏心律,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4.急性下壁、前侧壁、后壁心肌梗死

5.ST-T改变。

图4

图4是第二天术后复查长II导联心电图。

R1-R47: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34;F”波(红色标记典型的F波,蓝色标记的被QRS干扰的F波。),典型锯齿状,频率约300/min,R-R间期规则,平均心室率:55bpm。考虑是心房扑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R48-R52又转变成窦性心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种转变,进而进一步支持房扑合并三度阻滞的诊断。

相关知识点:

一、窦房结、房室结的血供

右冠状动脉的第2个重要分支是窦房结动脉,也是最大的心房分支,除供血给窦房结外,还有分支供血给左、右心房。

55%的个体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来自左回旋支,5%系双重供血。

房室结动脉由到达十字交叉的动脉分支供血, 90%来自右冠状动脉, 10%来自左回旋支,呈“U形”穿透十字交叉抵达Koch三角底部的房室结。

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1、超 急 性 期 (亦称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 ,以后迅速出现ST段上斜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2、急性期

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动态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髙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 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 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3、亚急性期

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 . 陈旧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数月之后,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 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三、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滞

三度房室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阻滞。心电图特点是全部室上性激动均因阻滞而不能传到心室。

1.阻滞部位

三度房室阻滞伴逸搏心律的QRS波群群正常者,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区和希氏束远端者几乎各占一半。三度房室阻滞伴宽QRS逸搏心律者,绝大多数为希氏束支远端阻滞。

2.心电图特征

(1)心房节律:心房由窦性、房性或交界性节律控制。

(2)心室节律:心室由阻滞部位以下的交界性、室性或心室起搏控制,心室率<60/min(心室起搏心律多在70/min左右)。

(3)心房波与心室波完全脱离关系:心房波与心室波各自以自身节律出现,两者完全无关系。心房率>心室率,心室率<60/min,多数P波出现于心动周期的反应期未下传者,可以基本肯定完全性房室分离属于阻滞性

四、心房扑动( AF)

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F波频率250-350bpm,其间无等电位线。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 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 R-R间期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