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他是落榜的文人,也是带领大军杀进长安的残暴领袖。虽然在历史上他的争议颇多,评价也多数都是负面,甚至《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题诗时候还疯狂diss过他,可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巢虽然可议之处颇多,但确确实实切除了一个贻害6个多世纪的封建毒瘤。这个毒瘤到底是什么?黄巢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因为丑状元落第,黄巢第一次被扎心

历史上黄巢“农民起义领袖”的标签被牢牢地贴在了身上,人们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既然是农民领袖那怎么也得是陈胜、吴广这样的贫苦大众出身,受尽了朝廷的剥削和压迫,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事实上黄巢的出身可没有这么简单,说得不客气一点小康之家对于他们家来说都显得有些寒酸。

在那个真正农民吃不饱饭的年代,黄巢因为聪颖有灵气,5岁就已经是出口成章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了,从小就被家人送进了私塾,接受的是定制vip式教育,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将家族发扬光大。

等到黄巢可以参加科举的时候,他的学问已有所成,带着自信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殿试环节,此时也就剩下他和另一个对手了。黄巢本以为凭借才华可以胜券在握,然而当时的唐僖宗毫不犹豫地点了另一个人当状元。

原因无他,只因当时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中,对于人的相貌也有一定要求。而黄巢却距离“长相端正”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才被唐僖宗直接黜落。光耀门楣变成了颜面尽失,自此黄巢对朝廷的科举制度感到失望,收拾好行装回到老家,既然不能靠才华,那继承家业总不会有错吧。

很快黄巢就回到了老家,继承了家族的贩私盐生意,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将事业做大做强,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手下小弟无数,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后期甚至还成为了地区盐帮首领。

然而天下大势往往随着自然灾难和人为作孽而变化,接连而至的旱灾洪灾,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士族门阀选官制度的腐败朝廷的监管不力,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如大山般向百姓们的头顶压了过来,百姓们过着难以为继的日子,而黄巢的私盐生意也不出意外的受到影响,除了要养活自己的场子,还要交税,黄巢的生活也快过不下去了。

此时的黄巢已经濒临爆发的边缘,对朝廷的不满,对世道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通通涌上心头,接下“黄王”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征伐大业。

黄巢起义,曾多次被当朝羞辱

公元874年濮阳私盐贩子王仙芝带领民众在长垣起义,扯起了反抗朝廷的大旗,响应者无数。黄巢早就见不惯这种世道,当即就决定就带领家族兄弟若干人前去投奔王仙芝,一路厮杀一路反抗,所到之处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加入,队伍逐渐壮大,很快就引起朝廷的注意。

作为当朝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唐僖宗对农民起义和天下大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说起唐僖宗他的一生尽是荒唐和昏庸无度,和他的父亲唐懿宗一样都是不思进取一味享乐的性格。而之所以要说唐僖宗是名义上的大唐最高领导人,不过是因为他是唐懿宗去世后由宦官田令孜扶上位的皇帝,而田令孜也在之后获取实际上的国家大权。

唐僖宗并不算是个彻头彻尾的蠢人,从小到大也是样样俱精,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工作,什么都喜欢。自他即位后,朝廷就全权交由几个宦官和大族管理,自己做了撒手掌柜,每天跟妃子饮酒作乐,不管朝堂上的乌烟瘴气。

甚至连黄巢即将攻上来的时候,他还在和自己的妃子们捉迷藏,基本上就可以当做是没心没肺的典范皇帝了。在此期间黄巢和王仙芝的大军一路从河南打回了山东,声势越来越大,朝廷也终于想起了招安,然而这时候的唐僖宗又出了个“仙招”。

在谈判的过程中,唐僖宗代表的朝廷决定给予王仙芝荣华富贵让他当官,却以长相过丑为名拒绝了招安黄巢,恰逢黄巢和王仙芝也已经出现了矛盾,两人分道扬镳,朝廷得到了喘息之机,正好从容逐个击破,公元878年王仙芝死在了梅县

王仙芝手下军队散得散逃的逃,还有一大部分前去投奔黄巢,让他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每攻破一座城池,当地百姓都会夹道欢迎,将“黄王”当成了救死扶伤的救世主。

黄巢从北一路杀到广州,比起和王仙芝干事业的时候影响更广,声势更大。不知道是不是对朝廷没有彻底死心,在攻占广州后黄巢曾跟朝廷去信求官,想要做“天平节度使”,名正言顺管辖老家山东菏泽地区。

唐僖宗召集满朝文武共同讨论黄巢的要求,然而这些人都是宦官们选出来的在士族门阀后代,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凭借的就是家族和各方势力的均衡,做了官也不过是换个地方混日子,自然给不出唐僖宗什么有用的建议。

朝廷最终拒绝了黄巢的要求,黄巢也没气馁,紧接着又来了一封信退而求其次,直言做广州的节度使也行。然而黄巢的这种退让态度并没有换到他想要的东西,反而让唐僖宗飘了起来,他竟然又一次拒绝了黄巢的请求,黄巢就算是个佛也要怒了。

杀向长安到没落,其实黄巢也有“可取之处”

如果说一开始的唐僖宗是间歇性昏头,那么当时士族门阀选官的制度就是促使黄巢杀到长安,将统治者吓跑的根本原因。士族门阀是形成于魏晋时期具有相当特权的官僚封建贵族的总称。像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所说的“旧时王谢”其中的“王”和“谢”就是东晋望族王晋、谢导两大家族,他们就是典型的士族代表。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士族门阀作为特权阶级已经享受了超过600多年的上层阶级优待,他们在享有特权的同时一度把持朝政,以严格的阶级和家族门第为基础,一手操控着朝廷官员任免的政治大权,早就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阻碍和毒瘤。

可以这样说,在士族门阀的时代,很多朝代的更替都和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逼迫帝王和朝代更迭或是天天争斗百姓受苦天下遭殃,这些特权阶级的种种勾当让处于底层民众备受煎熬。

而自他们兴起的选官制度则更为滑稽不堪,想当官先看家族和背景,不是门阀士族,不好意思你先回家“等消息”“有消息通知你”然后换上了一批又一批的世家子,真正做到了朝中大臣皆是名门贵胄(zhòu)出身。最可怕的是他们不仅掌握了权利还掌握了言论和书籍,对文化的发展和真实历史情况记录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黄巢攻入长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士族门阀制度的灭亡。自从唐僖宗和朝廷接二连三地拒绝了黄巢的求官后,黄巢一怒之下带领起义军从广州杀到了长安城下,一路上披荆斩棘,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根本没受到什么像样的阻拦。

兵临城下多大的耻辱,唐僖宗彻底慌了神,立即派出了保卫宫中安全的神策军进行阻拦,自己则趁着这个时候收拾细软偷偷溜走了。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神策军,它的前身是战斗力彪悍的西北戍边部队,后来也是因为无可挑剔才被调入宫中专门保护皇族安全。

显然唐僖宗时期的神策军早就被大换血了,现在的这些神策军就是一些没上过战场,由士族门阀子弟组成的乌合之众,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他们在接到抵抗命令后,根本不敢同黄巢的起义军接招,用自己弱爆了的战力直接给黄巢送上了皇帝宝座。

这样的士族门阀或许对于百姓和朝廷来说是盘根复杂难以解决的心腹大患,但对于不管不顾杀红了眼的黄巢来说根本不是阻碍,在绝对的武力面前,别管是士族还是门阀都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攻入长安城后,黄巢和他的起义不仅大肆屠戮城中百姓,以往高高在上的士族门阀家族也没能逃脱被残杀的命运。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屠杀还是那种灭满门的杀法,很快这些士族门阀就被屠戮殆尽,仅剩苟延残喘的几家在黄巢成为“大齐”皇帝后不久也遭到了一波接一波的残杀。

这些以往有着庞大根基不可撼动的士族,在黄巢手中成为了待宰羔羊,根据资料记载,黄巢将整个大唐的士族门阀大家族几乎杀光了,这些人曾经也是手握权柄和生杀大权的特权阶级,如今甚至连流传了几百年的家族族谱都在逃跑的过程中失落了。

至此危害了封建王朝几百年的士族门阀阶级被彻底黜落,这其中有着黄巢很大的功劳,然而士族门阀可去除,但特权阶级不管在封建社会的哪个时期始终都会存在。或许黄巢这样的人有着诸多残暴举动,不过在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问题上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