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美元的世界性货币地位,目前来看,短时间内还没有人能够撼动。
那么,美元的霸权地位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呢?
那就得来聊一聊布雷顿森林体系。
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因此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何为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
当然,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世界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
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
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
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
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
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何产生?
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背景:二战后的美国持有大量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同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
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
凭借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他力主强化美元地位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怀特计划”成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蓝本。
怀特计划怀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
该国际组织的任务是:
①该组织发行国际货币尤尼塔,它可与黄金兑换,并可在会员国之间转移。
②各国货币与尤尼塔保持固定比价关系,平价的变动要经过基金组织同意。
③成员国发生国际支付困难,可用本币向基金组织兑换外汇,但是数量不能超过它认缴的份额。
④会员国基本投票权取决于份额的大小,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
⑤取消外汇管制、双边结算和复汇率制等岐视性措施。
凯恩斯计划凯恩斯计划即“国际清算同盟计划”,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于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提出。
其目的是为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美元的影响力,并与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
由于历经二战的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严重衰退,而英国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最终凯恩斯计划在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面前流产。
计划内容:
(l)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相当于世界银行。
(2)会员国中央银行在“同盟”开立往来账户,各国官方对外债权债务通过该账户用转账办法进行清算。
(3)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逆差国可按规定的份额问“同盟”申请透支或提存。
(4)“同盟”账户的记账单位为“班科”(Bancor),以黄金计值。会员国可用黄金换取“班科”,但不可以用“班科”换取黄金。
(5)各国货币以“班科”标价,非经“同盟”理事会批准不得变更。
(6)会员国在“同盟”的份额,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
(7)“同盟”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虽然该制度有助于美国扩大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
但由于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进出口成本和利润的核算,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
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1
913年~1918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0.7%,而1948年~1960年为6.8%,1960年~1965年为7.9%,1965年~1970年为11%。
2.保证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
基金组织成员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存在着不少分歧和矛盾,但是“协定”毕竟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得到正常运转,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
避免了经济严重恶化和货币体系崩溃的局面。
3.缓解了国际收支危机。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逆差国提供各种信贷支持,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克服国际收支失衡的困难,促进币值的稳定。
4.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因而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一般偏重内部平衡,所以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
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
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成立于1945年,1946年6月开始营业。
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
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其总部设在华盛顿。
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瓦解的?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体系缺点及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种种缺陷:
(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
(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
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
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体系最终解体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
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
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
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
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接替的体系是什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