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竹清

一九六二年大哥熊周清中学毕业了。由于舅爹是国民党金滩乡的乡长,再加上外祖父出于好心收留了一个政府要抓的人,被判了刑。政审没过关,失去升学的机会,回家务劳了。

怎么办呢?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人建议让大哥在生产队当干部。父亲说我家祖祖辈种田,决不让儿子也种田打土块,再苦再累也要儿子从事体面的工作,跳出农门。

父母彻夜未眠,商量着办法。父亲想到天门市杨港卫生所有个曾当过国民党军医的远近闻名的中医朱德刚老先生,看朱先生收不收学徒。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到杨港找到了朱先生,接朱老先生喝湎,说明来意。朱先生说他年纪大,不愿收徒弟。父亲再三恳求,说大哥中学毕业,很聪明,功课学得很好。朱先生这才松口,说:“我写两个字一一竟成,你带回去让你儿子写个东西来我看看。”父亲火急火燎回来,让大哥写这篇有志者事竟成的投门状。大哥挥毫泼墨,把自己立志学医,做个像华佗、张仲景那样提壶济世,医治人们病痛的名医的大作,一股脑的写了出来。写好后父亲拿着大哥写的投门状再找朱先生看。据父亲回来说,朱老先生看到大哥写的投门状非常高兴,说了一句话::&34;这是我收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34;从此大哥走上提壶济世从医这条路,跳出了农门。

大哥虚心向先生请教,先生也喜欢大哥,把他全部医术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大哥,大哥从老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中医精髓,也学到了医者仁心的道理。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哥当上了杨场公社卫生所所长,老先生因为历史成分问题仍被下放在杨港卫生所,加上年岁较大,生活很不方便。大哥经过多方努力,把朱老先生接回杨场公社卫生院工作。像对待父母一样照顾老先生的生活起居,直到老先生病故。

写到这里,大哥要感谢的父母,是他们让大哥跳出了农门;也要感谢朱老先生,是他把大哥引到医学这条受人尊敬的金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