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地山水而反躬,君子必以厚民利生为本,此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之要,而非山水之闲趣。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此为名句,互文见义。传统的解释大抵如此:山以崇高深厚而滋养万物,仁者由此联想到要滋养仁德;水以其顺势而周流无滞,智者由此联想到因势而动。从山水中看到精神的映照,见山水而欣悦,比德于山水,这是君子的修养。

此去孔子旨意远矣,孔子之山水非自然山水。

知,通假智,因知识而智慧,故有二义:知识、智慧。

《易传》:“知者知之为知,仁者知之为仁,百姓日用而不知。”在这里,“知之”直译为知道,意译为知识。

那么古人所说是什么知识呢?是天文知识,日月往复以成春夏秋冬的知识。

《周髀算经》:“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為?。”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使用极其古老而简便的测量技术:立表测影。立杆为表,表即髀股,杆影为勾,日中立杆测日影长度,冬至昼极短,日影最长,夏至昼极长,日影最短。日影的周期性变化反映太阳回归年运动,通过日影就能了解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把这一测量方式固定下来,就是伏羲手中的矩,直角三角形,这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工具,来自天文观测。圭表技术不仅可以测日影,还测量星辰的方位与角度,测量北极与子午线,其法名“牵星术”。

所以,《周髀算经》所说的“知”,就是天文知识,智慧来自掌握天文知识。

《说文解字》:知,“从矢从囗”。囗是四方形,是古人根据冬夏两季太阳出没方位确定的形状,“地属方”就是指这个四方形,并不是说地是方形的。矢就是箭头,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必须使表杆垂直于地面,古人用“矢”校正表杆,也就是现在的线锤。山西陶寺发掘出了立表测影之表,同时发现还有青铜箭头,表明了它的用法。因此《说文解字》的“知”,也是指天文知识。

《易经.系辞》上提到:“钩深致远”,《淮南子》提到的“两绳四钩”,都是有关三角测量中用钩测量的勾股语言,股上有勾,勾上有数,见数而知天地,知天地者为圣智。

郭店竹简《太一生水》篇“天地者,大一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为万物母。” 《山海经》认为日月都是从水中出来的。古人认为天一生水,水生万物,这里的“水”是充斥在宇宙里的气的称呼,不是指自然界的水。立表测影技术成熟以后,制定历法是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日为起点的,冬至日为历元所在。

在《易经》里坎主冬季,也主冬至,冬至一阳生,代表阳气从水中岀来,万物开始新的周期。智者在冬至之日,测量日影,制定历法,以利大作。“君子以治历明时”,以知识服务社会,促进农耕以保民生,此为“智者乐水”的起源,也是坎为智的来源。

冬至一阳复始,万物秉阳,揆度于地,冒出于春。哺育万物为仁,震为春,春为仁。由春而夏,阳气增长至极而积累如山,万物宽假而茂盛。君子要秉承天行健的精神,积蓄阳气如山而惠施万物,此谓“仁者乐山”。以“山”喻阳气宽厚祟高之仁,而非山之仁。

观天地山水而反躬,君子当以厚民利生为本,此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之要,而非山水之闲趣。

《春秋古法读易经》、《春秋古法读焦氏易林》(暂订名)两书,以象明理,象理统一,由著名出版社投资今年下半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