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昨天,窗户下的小院中那一棵桃树,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红的娇媚,粉的清雅,甚是迷人。看着一树的桃花,不免心生几许感慨,一缕诗意油然而生。是啊,又是一年春风起,花开草长醉流光,而这粉红色的桃花,分明就是春天里一道最经典的风景,也难怪自古以来赞赏之词不绝于耳。
文章开头的这首七绝诗,就是唐朝诗人崔护著名的《题都城南庄》。它叙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即:诗人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诗人用这28个字的小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他用“物是人非”这个一般的情感元素,把“桃花依旧”的自然现象进行了别样的演绎。
桃树,原生于中国的中北部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最重要的观赏树种。 桃花,自古就与“爱情”有缘,人们常说“桃花运”指的就是“爱情机遇”。阳春三月,桃花吐妍,其娇美常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丰润,联想到少女的娇艳,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人们对崔护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千秋共鸣和不绝传颂。
看着一年一度的冬寒散尽,桃花初红,瞬间便能点燃人们心头的希望和光明,令人振奋,催人激情。不是吗,在乍暧还寒的仲春季节,一树桃花灿烂了原野山岭,与淡绿的柳色相衬托,妩媚多姿,风情万种,怎不让人陶醉其中呢?试想,“一年之计”的使命,“万物复苏”的朝气,“草长莺飞”的勃然,“春花秋实”的期望,全部被这一树桃花的璀璨所激发,人心与桃花互动,意境相融,自然会引来人们的憧憬和赞美。
然而,人们在欣赏春风桃花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生出一丝“惜春”的情愫来。正所谓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惜春常怕花开早”,“流光容易把人抛”。也许,是“添了新岁”而感叹“时光难倒回”;也许,是“逝青春”怀念“金色年华”;也许,是“天命”过后“乡愁泛起”;也许,是“夕阳无限”下的“黄昏伤感”……而与之反衬的,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复一年的永恒景象。
“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千多年前,崔护因偶遇“桃花”与“美人”而难以忘怀,一年之后复往却只见“桃花”不见“美人”,在无限失落之下写出了这首千古名诗,诗人切准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个敏感点。尽管“人面”不在,却“桃花”依旧,虽并非就是必然结果,却基本符合大自然之客观规律。因为,一个春夏秋冬的过去,对于人来讲无疑再不可回头,而对于桃花来讲,却只不过是又一季新红的开始,故甚是令人惆怅几许。
“桃花依旧笑春风”。正如电视剧《渴望》主题歌的歌词那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看着新春里的又一树桃花,人们不禁会想起几多往事——童年的玩伴,中学的同学,大学的恋人,工作的同僚……这些构成人生过程中的比较重要的元素,就会浮现出来敲击着人们的心境,并会与不朽的桃花相互连动着,泛起乡愁,温馨心灵,催生无奈,萌发莫名伤感。
“桃花依旧笑春风”。人类文明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人们在继承中发展进化。回首历史的长河“浪花淘尽英雄”,唯余“荒塚一堆”“秋风过客” 。然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自然用它不变的容颜,诠释着天地的持久和永恒。而春天的桃花,正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用它的美丽动人,诉说着同样的故事,善意地警示着人们,把握青春,珍惜生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见,桃花也是如此地“用心良苦”的。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一句俗语:“三月清明不见花,二月清明满树花”,当时还想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总是想为何这花开与时序会颠倒呢?今年的清明节恰在农历二月,的确满山遍野已是花海一片,桃花自然更不会滞后,鲜艳多娇,粉瓣可人。显然,民间俗语还是非常靠谱的,因为它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经验总结,充满了智慧,包含着哲理,属于真理性认识,符合大自然规律,令你不得不信。
崔护面对灼灼桃花的失落和无奈,自然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理解,否则,这首七绝也不会千古流传,至今趣味不减。人们在感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的同时,望着春天里的朵朵桃花,既有一份过往不再的伤感,又有一缕芬芳淡淡的慰藉。是啊,也幸亏有桃花一年一度孜孜不倦的陪伴,才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激发出希望之光,照亮生命的悠悠岁月、漫漫征途。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无疑,“桃花依旧笑春风”,无论是对于大自然还是对于人生里程,都只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开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