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晴,宜出游。

趁着贵州医科大学整体搬迁到贵安前,我特意去老校区逛了一下。

由于历史原因和场地限制,贵医的门头低调得过分,学校大门被两栋建筑夹在中间,从北京路走过好多次,都没注意到这里还有个学校。

如果不是贵医整体搬迁至马场的消息传出,可能都来不及参观一下,它就改头换面了。

为支持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助推“强省会”行动,汇集更多技术人才,增加贵阳贵安的凝聚力,贵州省和贵阳市将对部分高校做出重大调整。其中,贵州医科大学将整体搬迁至贵安马场科技城。

1月12日,《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及一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招标公告》正式发布。

据招标公告显示,该项目位于 贵安新区马场镇,安康大道交兴安大道西南侧。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总建筑面积147.09 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 133.4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 。 建设项目总投资 107.709亿元,包含工程费 82.12亿元。

根据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及一期建设项目监理A、 B两个合同段的招标公告可以看出来,新校区占地3500亩左右,差不多是现在校区总面积的两倍。贵州医科大学贵安新校区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超40000余师生来到贵安新区。

▲贵州医科大学南校区

从校区面积、项目投资看,贵医又将迎来一次办学规模和科研实力的跃升,“小协和”重现往日荣光,正在路上?

除了对学校本身的影响,学校搬迁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也会产生连锁反应,腾挪土地的再利用,迁入地的人口补充和城市建设,都是这个决定背后的利益相关方。

01.校区再利用 老城更新高潮来了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贵医“小协和”能不能回来不一定,但整体搬迁后,北京路校区的土地流入房地产,对于开发商来说又是一块香饽饽

粗略计算了下,贵医老校区的面积大概在25W平米,这个面积在习惯了百万方起步的贵阳确实不算大,但放在贵阳老城主城区真的是凤毛麟角。

▲地化所观风台

举个栗子,贵阳地王“地化所地块”,总用地面积8.7w平方米,计容用地面积 8.1w 平方米,被十八中建设用地、市政道路用地占去一部分,净用地面积只有 6.5w平方米,只有贵医地块的四分之一

按照贵阳棚改常见的3.0容积率,8000元/㎡的楼面价,这块地的拍卖价格差不多可以拿到60亿,以一块地就可以抵昆明去年一整年土拍收入的半壁江山(2021年全年,昆明市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的房地产开发用地成交金额121.87亿元)。

你说刺激不刺激?

在地图上“规划”了一下贵阳老城的更新,能更刺激的就只有贵州师范大学的宝山校区(占地594亩)搬迁了。

(师大师生已经在提刀来的路上)

所以贵医新校区总投资 107.709亿元,并不算巨大,卖地都可以补上一大半。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回到地块分析,周边聚集了贵州省政府、贵医附院、中大国际广场、贵阳实验二中/小,属于政、医、商、文各要素兼具的复合型城市中心地段。

门口还有地铁3号线贵医站,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

8000元/㎡的楼面价贵不贵?让时间给我们答案吧~

在房地产行业卷了这么久,这里一定是我见过老城最优质的地块之一。预计2023年贵医整体迁至马场的时候,老校区的开发将会成为贵阳老城更新的高潮。

02.人口导入 贵安的无奈之举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2021年,贵安招商引资取得不错开局。

重点推进的招商项目中,共落地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336.5亿元,包括恒力(贵阳)产业园、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电池及产业链项目、奇瑞(贵州)产业基地、中石化50万吨PGA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

其中,恒力(贵阳)产业园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52天,创造了项目推进的“最快速度”“最大力度”等多个贵安之“最”。

▲贵安恒力产业园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工业投资超35亿元,第一条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已试生产,第三条生产线设备采购和安装工作正有序推进,2021年实现产值1.8亿元,带动就业2660人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恒力带动就业的能力,在众多落地项目中属于最强一档,不过去年也就是2660人。

强贵安,强人口,怎么办?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看看现在贵安的基本面,想一个快速提升人口的方法,相信大家会一同将目光转向剩下的几个高校...比苦口婆心劝政府单位搬迁,或者招商引资轻松太多了。

贵医一个4W人的校区,相当于落地一个百分之百入住率的百万平米大型社区,这样的人口增长确实立竿见影。

1个贵医≈15个恒力!

按照规划者的意图,贵医新校区的建成,不仅是4万师生迁入贵安,还有配套设施和产业人口的引流。

哪个学校没有美食街,哪个学生不网购?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餐饮、娱乐、购物、物流...都会慢慢完善,一个生活社区也就这样生长起来了。

除了带动学校周边区域的发展,作为一所医学类高校,贵医的发展也有助于贵安新区乃至贵州省卫生医疗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最后提个建议,反正事都做到这份上了,要说提升一个区域的消费指数、购买力,贵阳的两个师范类高校应该当仁不让,别问为什么,去看看女生的购物车~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随便挑一个也行嘛,做好了还可以顺带提升当地的教育事业~

03.情绪守恒 有人笑就有人哭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前面两个笑得多开心,贵医就哭得多悲痛。一桌三个人斗地主,你俩合伙整我一个呢?

毫无疑问,学校搬迁对老城更新、新城开发,都是利好。

不过对学校来说,频繁的校区搬迁,对学术氛围的沉淀、人文气质的积累,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1938年建校至今,贵医也有84年历史了。明年可能就有85周年校庆,听着发言人细数85年来的峥嵘历程,我相信站在刚落成的校区,台下的学生应该很难有共鸣吧~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走在贵医北校区,路旁斑驳的梧桐树,历久弥新的老建筑,说不上哪里好,但是能透过他们身上的痕迹,真实的感觉到穿越时空的历史沉淀。

建筑,也应该是传承的一部分。

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拓展办学空间,在发展成熟、高楼林立的老城区,确实很难舒展拳脚。

老校区部分建筑已经开始破败,宿舍条件也被学生所诟病,整体承载能力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贵州医科大学南校区

2011年,为了扩大学校规模,1500亩的南校区开工建设。

2014年,南校区建设完成,贵医正式开启了两校区办学新纪元,次年1月30日,更名贵州医科大学,实现了贵州医科类高校大学零的突破。

不过,贵医搬进新校区不过8年,贵安大学城的炕头还没捂热又要搬迁,是不是走得太草率了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产业,给教育一定的空间、时间和自由,少点功利。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育负重前行的身影,科研需要它、经济需要它、城市发展还是需要它...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虽然学校确实能为新区带去可观的人流量,但学生的群体属性,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有限,城市开发的促进作用更是有限。

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帮助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场所,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效沟通,个人与社会的充分融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前提。

隔得太远,这种连接将会大大减弱

▲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上次有一个大四学生来公司面试,听她说,从大学城到观山湖坐的公交车,大概花了块两个小时,如果住校的话,每天往返这样的距离,谁受得了?

事已至此,希望不管是贵安大学城,还是马场科技城,接下来可以逐渐完善当地的交通建设,甚至考虑轨道的接入,为高校师生进入贵阳城市生活圈,提供更快捷的方式。

也希望今后可以做到,教育就是教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