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庄子?秋水》“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他缺乏自信心,总感觉事事不如他人,别人都比他强,他也想改变和提高自己,就见什么学什么,到最后什么也没学成。
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步法优美,走路的姿势好看,便到邯郸去学步法,到了邯郸,看到人家走路的步法确实与寿陵人的步伐优美,他决心很大,开始他认真观察人家走路的步伐,回到住处凭观察到的记忆跟着学,学了几天感觉有遗忘的步骤,便到大街上跟在人家后面模仿的学人家的走路步伐,后来他发现每个人的走法都不一样,学会了前一个人的步伐,再学另一个人的步伐又改变了,总也学不会,他思来想去,是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步法,于是他放弃自己原来的步法,按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这一来他受到更多的约束条件,既要注意脚和腿如何移动,又要注意上身和胳膊如何摆动,限制的条件多了,走起路来就更不协调,他每走一步都弄得满头大汗,更加紧张,少年越学越累,一连多日也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都给忘了,最后他只得爬着回到寿陵。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