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师到顶级工程师

或为生存,或为利,或为名,或为责任、或为兴趣,正常人都想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成为佼佼者,每个普通工程师都有向上进步的欲望,从本章开始,开展顶级工程师研究。并不是要为顶级工程师作传,真要做传记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完,本文主要研究顶级工程师在职业生涯上路上的关键抉择和人生态度,并和普通工程师做对照,以便普通工程师做出参考。

什么样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顶级工程师,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说到顶级,人们总是容易想到神仙般的人物,比如特斯拉、爱迪生、冯布劳恩、钱学森这些人,这些人的确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他们即便去世后也会影响后世好多年。如果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同行,则几乎所有工程师都黯然失色,或总可以挑出漏洞。这些人往往好多年才出现一位,可遇不可求。正如如果用《红楼梦》的标准来衡量一般小说,则这些小说都不及格。为此本文使用一种现实的标准,将顶级工程师定义为所在领域的技术引领者或最高技术负责人。对于这些顶级的牛人,国家和社会自然会给与相应的称呼,从称呼中我们对这些牛人可以一窥究竟,下面从三类称呼开始讲解。

一是顶级专家,明确地说就是技术等级系列里的最高等级工程师,如国家通用职称系列里工程技术类别最高等级是正高级工程师一级,除此之外正高级工程师还有“二、三、四级之分”,正如网上看到的一些“二级教授或是四级教授之类的说法”。正高级工程师一级虽然也属于正高级职称,但不同于大多数的正高级职称,通常只有评上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才能到达这一等级,因此人数极为稀少,如计算机领域的倪光南院士,倪院士广为人知是对芯片和操作系统自主创新的呼吁。因为这些呼吁他被媒体的广泛报道,然而这些报道只是他作为工程师的一个侧影,我们更应关注他的求学和成长经历。

倪院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人,那年代的人经历过战乱,小时候就会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1961年7月,倪光南以5年全5分的成绩学完大学全部课程从南京工学院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119机研制项目,717机显示器项目研制,后又开展汉字输入研究。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的大学生,参与了国家早期计算机的研制。1981年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他在NRC工作的年薪是4.3万加元,按官方汇率相当于中国国内工资的70倍。

然而他却放弃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回国前他自己掏出几千加元买了够研制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带回国来,包括Z80 CPU、SRAM、DRAM、接口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和C编译器等。回国后不久就组织课题组研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即“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并参与组建联想公司,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确立了公司的主营业务。

倪院士参与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早期开拓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外条件悬殊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初心回国工作,并且自始至终对核心技术保持追求,这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责任,更是一种工程师对技术天生的痴劲,颇有古代士大夫的风范,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为自己的理念而奋斗,而并不仅仅考虑一时的商业化,一时的市场需求。

在不评国家职称的企业也基本类似,最高技术等级获得者一般也称为“某某院士”,例如阿里院士、谷歌院士。他们一般较少担任行政职务,终生在技术领域耕耘,除了负责项目外,往往也有学术成果,如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技术演讲或者出版专著。这里讲讲谷歌牛人,谷歌大脑的负责人杰夫·迪恩。在谷歌加州山景城总部,真正的牛人工程师要数杰夫·迪恩了,是谷歌级别最高的两院士之一。

正如软件天才往往在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天赋一样,据说作为一个孩子,当个人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开始寻找扩展任何给定计算机的能力的方法。在他上高中时,他写的处理大量流行病学数据的程序比当时专业人士使用的程序快 26 倍。然而软件天才并不是特别稀缺,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在大学时都是颇有名气的程序员,但他们更擅长的是商业,并没有在技术一线耕耘。比尔盖茨甚至大学没毕业就直接退学了。

而迪恩则获得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不愿一直从事太底层的编译器研究,离开学术界后加入刚刚创立不久的谷歌,成了谷歌的技术核心和灵魂人物,创建了 Google 文件系统,开发了革命性的编程工具 MapReduce等等,为谷歌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如今负责TensorFlow 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即便成了三千多人团队谷歌大脑的负责人,每周还要抽出时间写代码。因为技术精湛,业界流传他的传说,人们笑称“编译器从不会给迪恩警告的,迪恩会给编译器警告的”。

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天才遇到了匹配的土壤,并且坚持技术路线,终于成就传奇。

二是侧重于项目运作的“总师”,工程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研究,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工程往往需要多人协作,特别是现代工程越来越复杂,需要成百上千上万的人参与,例如神舟飞船、空间站、航母等工程。在技术上需要一个人管总负责。于是有了总师的称谓。“总师”不是技术职称。他们是整个单位或项目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往往由技术水平过硬的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总师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有企业里使用较多。如兵工、航空、航天、造船等企业里,实行工程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的“两总”体制。

其中总指挥偏重行政角色,不负责技术体系,虽然他们大多数也许都是工程师出身,但不属于典型的工程师角色。总设计师则有较为明确的技术属性,总设计师则需要项目总体方案、关键技术、研发进度负责,需要技术深厚且全面的老手担任;事实上总设计师偏重设计阶段,在建造阶段还有曝光度不高的“总建造师”或“总工艺师”。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总设计师就是这个项目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等。

翻看他们的人生简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学霸,毕业于顶级的专业院校,比如王永志1952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从事飞行器这些复杂系统设计,并不容易年少成名,而是从基层做起,从普通工程师做起,一个型号接一个型号的干,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克服,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他们能成为总师,必有过人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够脱颖而出。比如王永志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一次火箭发射遇到了射程不够而无法击中目标的问题。当时的王永志仅仅是一个只有中尉官衔的年轻人,他经过缜密计算和思考,提出应该泄掉一部分燃料的想法,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却觉得王永志是在开玩笑。

王永志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不顾一切地找到了总负责的钱学森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并没有像其他老资格的科学家们一样简单否定,经过认真论证,王永志的想法终于得到了认可,在钱学森的督促下,火箭试验也终于取得了成功,王永志的才华和勇气自然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上世纪80年代,钱老退居二线。新一代的航天任务该交给谁来做?退下来的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他说:“王永志同志善于逆向思维,思想开阔,做事谨慎。”钱学森的评价无疑是对人才的最好评价,是值得后辈反复琢磨和学习的。

三是产业界最高技术负责人

前文提到了现代工程的复杂度,因此一个企业要有竞争力,往往需要一个技术带头人或技术核心。其职责是制订有关技术的愿景和战略,把握总体技术方向,监督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活动,并对技术选型和具体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把关,不同于技术专家专注于技术领域,他们还承担着技术管理职能。国内多使用总工程师的称谓,国外特别是欧美的企业一般叫首席技术官。一些公司虽不一定设置相同称谓的职务,但都有类似的技术负责人角色。

这里以芯片狂人梁孟松为例来说明,梁孟松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半导体界的传奇经历,但他确实是一个传奇。他在半导体行业深耕三十五年,取得了四百多项发明专利;他大半生都执着于技术突破,数次创造技术升级的奇迹。翻看他的简历,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电专业,读博期间师从半导体晶圆加工技术之父胡正明,毕业之后进入AMD工作,后来加入台积电,在180nm向130nm制程突破过程中,革命性地采用了全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ET技术方案),让台积电一举战胜对手, 如今又加入中芯国际,又成为中芯技术提升的功臣。

梁孟松是典型的产业界技术大佬,既有扎实的理论,又能应用于产业,能准确判断把握技术方向,并带领团队落地。工程师搜索创作挑战赛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