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西南工业部采煤专业学校。1998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成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005年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级。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现有沙坪坝校区、巴南校区、江津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1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亿元。校内实训基地(空)13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实训基地8个):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2个。图书馆藏书61万册,数字资源19.8BT,电子专业期刊近万种。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学院现有专兼任教师470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8人(5人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127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210人;“双师”素质教师30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专家20人,重庆市级专家61人。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教授等16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院现设有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教学院系和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军事体育工作部3个教学部门。经国家煤监局、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批准,设有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重庆市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是国家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成员和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现开设有9个专业大类的47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重庆市级重点专业7个。经重庆市批准,与重庆科技学院联合举办应用本科专业3个、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办成人教育专业2个。经教育部批准,与澳大利亚堪培拉理工学院联合举办双文凭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高职院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学生11200人,非全日制成人学历教育学生和各类培训学员8500余人。

学院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不断推进体机制创新,与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校推进”的“攻企校联动”平台,推动形成了重庆市教委、重庆煤监局、重庆市煤管局、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联合共建学院的“四方共建、五方合作”的新格局,并与市内外300多个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在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安监局共同支持下,学院建立了安全科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平台,通过一博十、一教授、一工作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合作研究。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措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后“零过渡期”和紧缺专业学生上学“零缴费”。近几年,新生报到率超过90%,第一志愿填报率超过200%,毕业生“双证书”率97%以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96%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办学60余年来,学院秉承“开拓、务实、奋斗、奉献”的学校精神,“砺苦谨信、惟精弘毅”的校训,“和谐敬业、求真务实”的校风,“德正学高、兼容并包”的教风,“立身笃行、见贤思齐”的学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专业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层以上技术和管理干部中,学院毕业生占70%以上,被誉为西南地区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

学院曾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能源系统、煤炭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十佳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文明单位”“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学院示范建设成功案例两次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只展。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要成员单位、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重庆市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煤炭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重庆市煤矿安全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