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去现场录制了《百川高校声》的这场总决赛,结合现场和这次播出,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说的,所以写一个听后感 。

在说具体的舞台之前,我倒是想说说《百川高校声》这个节目。这个节目的概念很有意思,以高校为切入点来展示内地流行音乐某个断面的发展,不仅成为了某种有意义的记录,而也因为独特的角度,在音综领域独树一帜。

其实,校园歌手大家听的很多,现在甚至在很多音综节目里,都会出现一些还在高校就读的学生歌手参与。但作为一个群体,高校歌手和音乐人,其实给大众的印象,却始终是不完整的。尤其相比于九十年代,提到校园歌手就想到校园民谣,现在的时代早就有了许多变化,而这次看《百川高校声》,还真是了解“现在的青年们他们在唱什么”的好机会。

而事实上,《百川高校声》这个节目在组队上,也非常好地涵盖了六个纬度。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恰好代表国内在流行音乐层面最专业的几所高校。而以伯克利为代表的海外高校队,再加上综合高校队,又是在国内和专业院校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六个队基本代表了现在高校生的音乐审美,以及不同院校彼此不同的侧重。

这场总决赛也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舞台,挑几个说一下。

在现场特别喜欢周笔畅学姐坐阵的“星海音乐学院”学生演绎的《友情岁月》。《友情岁月》其实是一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但这首歌曲却依然让我在现场听得非常热血。最关键的原因,我觉得是一是设计上,确定最大程度体现出群体和集体的力量,也就是“友情”的主题。另一方面,几位歌手的演绎非常好地体现出广东歌的精髓,就是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更多是以平实的声线,去叙述和表达一首歌曲。

其实《友情岁月》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并不全是广东人,但因为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就读,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环境里,所以他们也都喜欢上了广东歌,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人们总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不说这句话对不对,至少地域的就一定是特色的,这一点肯定是成立的。

而在所谓国际化的年代,其实我们更应该在统一的时尚和潮流中,坚守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包括广东歌,就是华语流行音乐里很独树一帜的音乐类型。而星海音乐学院的学子,通过这首作品,不仅呈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体现出音乐学院本身的音乐导向和走向,真的是挺好的。

说到地域文化,四川音乐学院在第二轮表演的《火锅》,也是从一开始就彰显地域特色,而且真的是把四川地域的传统和当代流行文化都结合的很好。

整首作品以西南的民歌调子开场,结合“火锅”这个川渝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至于音乐的选择同样不例外,那就是以说唱音乐作为主要的结构。而在中国说唱音乐的版图上,川渝说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块,用川渝方言创作的Rap,甚至已经成了中文说唱里最重要的一支。

而现场的《火锅》,也是结合了传统的民歌和现代的说唱,并且考虑到舞台场景,有了一些更热闹更有力量感的设计,既显得比较高大,又依然很接地气。从另一个层面也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生源的辨识度。

另外综合高校的《山海》,结合了民族乐器和民族说唱,再加上女声组的摇滚合唱,也有种别开生面的惊喜,改编的审美非常高级。刘雨昕带领北现学弟学妹们一起唱《Baby I Know》,既体现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现代之处,在帮带之外,也确实体现出学姐的综合能力。她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不是没道理的。

在选手上,李健坐阵的综合高校队的林仟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最后PK这一轮,她的原创歌曲《无明》,有着超越她年龄的空明、澄净,对于民歌语调和叙述民谣的结合上,也是恰到好处。虽然并非出身专业音乐学校,也再度证明了音乐创作这种事情,可以是专业科班出身,也同样可以自学成才。

另外,沈阳音乐学院团队在演唱《勇敢的心》时,张琦那酷似张韶涵的声线,在现场听来也十分惊艳,成为整首歌曲非常亮眼的支点。这也说明不论在什么时代,一个歌手的辨识度,始终是人声演绎的关键所在。

《百川高校声》真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节目。既有很多优秀的舞台,也可以当成一种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