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青琰纪史
编辑丨青琰纪史
贺岁电影不仅是对上映时间的特指,亦是对节日狂欢、集体消费的定位。《一路惊喜》的海报以“春节前夕,除夕奇遇”为题,并冠以“贺岁”“除夕”“团圆”等核心词,限定了这部影片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关联性。
导演兼监制金依萌强调“这是国内可以说第一部以春节除夕夜为题材的、多故事穿插结构的喜剧电影”,“是一个全年龄向的合家欢温情喜剧”。
因故事的限定性时刻——除夕夜,让银幕上的仪式感、普天同庆的节日气氛具有合理性,使人们在时过境迁的今天与过往历史时刻有所勾连,从而试图承载民族情怀与同根诉求。但“传媒所呈现的世界,便是节日的世界,这种有限的再现形式限制了观众对节日的想象”。
而借由节日组接起来的关联性故事也不免沦为献技的拼盘,但类型的复合和节日民族化的设定仍然是有益的尝试,金依萌也游走于多重角色身份——编剧、导演、监制之中。
贺岁拼盘与复合类型
《一路惊喜》由三位男性导演(章家瑞、潘安子、宋迪)与金依萌共同执导完成。演员的选择上,有之前与金依萌合作过的蒋劲夫、刘晏辰;也有歌手萧敬腾;有因《小时代》系列(郭敬明,2013—2014)红遍内地的台湾明星郭采洁、凤小岳,也有小品明星巩汉林;
有香港警匪金牌配角林家栋,也有老一辈演员牛犇。可以看到从导演到演员都尽量多元,尤其是演员已经从影视到歌星,新生代到老生代的选择考虑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
影片以六个故事类型多样,地域跨度极大。金依萌导演了萧敬腾与赵丽颖的“产子故事”;郭采洁和凤小岳的“求婚故事”。这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完整,“产子故事”发生在北京;“求婚故事”发生在上海。
“产子故事”讨论了家庭和事业的冲突;而“求婚故事”则展现了寻爱路上,恐婚和真爱的一次考验。两个故事最终都在新年的礼花中团圆收场。两性问题是金依萌导演所擅长的,是之前《非常完美》(2009)、《一夜惊喜》(2013)话题的延续。
在金依萌早前的这两部作品中,可以看到都市中产阶级的两性对爱情的困惑与交锋。对时尚都市的钟爱与金依萌个人经历和趣味有关,她“把电影看成是商品”,“考虑的是怎么做出一个商品,让大众都爱”。
开拍的第一部短片是潘安子导演,夏雨、张译、林家栋主演的“警察故事”,故事中,导演尝试了警匪类型:蹲点、巷道的追逐、跟丢、再次抓获、内地与香港警察的合作。
张译饰演的疑犯和相依为命的奶奶与内地和香港联手的警察一起在小屋里喝汤那场戏,将整个故事导向了一个温情和团圆的意象中。潘安子还导演了哈尔滨一家人的“团圆故事”,除夕之夜,哈尔滨的中医院内六姊妹正在讨论如何分配照料卧床的父亲。
六姊妹代表了教师、暴发户、下岗工人、国家公务员等不同阶层的人,冲突中展现了与北京、上海不同的北国风貌和人情、现实。最终依然是通过“父”的权威凝聚了亲情,完成了一次除夕夜的医院“大逃亡”。
但由于故事解决方案的单一和简单化又使得故事封闭而陈旧。这两个故事类型相异,情景相通,被框架在“一路惊喜”更大的制作主旨——“家和”之中。潘安子的两个故事和章家瑞的“火车故事”在气质和价值呈现上更为相似。
“火车故事”中一辆除夕夜由西安驶向北京的列车上,四川打工仔和东北暴发户的冲突,以及梅婷的化解,都将矛盾设定为误会,化解方式直接变为和谐稳定的对白式呼唤。通过对方言的运用,导演着力展现地域差异、籍贯特色,喜剧感也由此产生。
譬如将东北暴发户脸谱化,白色的貂、手拿包、大量现金、跟班等都完成了东北暴发户的塑造。而四川农民工更是庞大群体的代表,他们破衣烂衫却温和、甚至略显胆小,但依然不容触犯。
四川和东北的强烈地域性差异、暴发户和农民工的穷富悬殊,都在现代中国人与人的不信任、不友善关系中延展开,最终通过揭开误会——被砸碎的母亲遗像——弥合了差异和矛盾。“家和”在这个层面再次化解冲突。
在“火车故事”中的列车员梅婷和“警察故事”中的夏雨是夫妻,他们的矛盾不得而知,最后却在除夕夜的列车终点,被孩子弥合。同样方式的还有张译饰演的疑犯和奶奶的感情稀释了警匪冲突。
在“火车故事”“警察故事”和“团圆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西安、北京、东北的地域标签、人物上有东北、北京、四川、福建、香港等籍贯标签,三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基本不属于都市白领阶层,他们代表了不同区域、中下阶层的困境和问题、差异和冲突。
故事充满了传统中国式伦理关系的剧情结构,并整合在“家”的价值中,得以解决和平复。对区域空间、类型、阶层的复合组接是监制及团队共同在制作之初就设定好了的,格局就是以整个中国作为视野,所以不同于香港或其他地区的贺岁片。
《一路惊喜》试图以更大的视野来呈现“地大物博”的中国。地理位置最南边的“三亚故事”由宋迪导演完成,两男两女的搭配中,对比化、标签化处理使该故事更具类型喜感。蒋劲夫、刘晏辰两位男性,一个强健阳光,另一个略带娘娘腔。
张辛苑和阚清子则设定为一个清纯健康、勇敢善良,另一个矫情妖娆、小姐脾气十足。四位男女的三亚之旅充满了风光片意味,比基尼、沙滩、阳光、自行车、椰林树影,与“团圆故事”中的哈尔滨一家人俨然两个世界。
这个故事还融入了悬疑和喜剧元素,在傍晚四人搭上当地人的顺风车之后,导演从影像风格和气氛营造上,增加了悬疑元素。通过满满的烟灰缸、车上的血迹、方言电话等,一系列桥段和类型元素的铺陈,四人判断这是一次凶险的旅途,借方便之名逃离便车司机。
逃入丛林之后,诡异的气氛被调皮的猴子打破,丛林的齐心协力让困境的四人化解误会、坦白自我。随之赶到的便车司机与青年的父母将他们营救,让小故事充满了团圆的气氛,而蒋劲夫和张辛苑的牵手,见父母,更回应了团圆的“家和”主题。
在六个故事中,有三个是现代都市背景的:“三亚故事”、“生子故事”和“求婚故事”。这三个故事和“警察故事”、“团圆故事”和“火车故事”的主角从阶层到故事背景、面对困境和问题都截然不同。
制片人龚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谈到,六个故事各自独立又互相有所关联,而各自独立的叙事方式本身使得六个小故事独立成片,而这其中的连接和有机性由监制金依萌掌控。
角色与职责:监制型导演
“监制就是一个CEO。”“跟上市公司一样,股东很多,委托的管理者就一个。”(5)作为独立制片人的金依萌在这里不止是对资方——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萌影画(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寰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华盖映月影视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宇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携手扬艺先锋(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回报负责,作为监制也需要把控好整部影片的风格和类型。
制片人赵军曾谈到“监制在三种情况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拍摄团队的配置必须经过监制的认可;二是最终对于影片市场效果的判断必须监制说了算;三是拍摄资金的使用合理性必须得到监制的首肯”。
第一点而言,这六个故事由一个拍摄团队执行,保证了拍摄的统一性,所以时间上基本是综合了导演、演员的档期、拍摄故事季节性选择等因素协调后先后拍摄的。首先开拍的是“警察故事”;
6月份去海南拍的“三亚故事”;过年的一些特有场景和节日气氛则是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备和拍摄素材准备。制片人龚颖谈到,统筹是两个层面的,一是整部影片的一个时间布局和安排;二是每个小故事的时间和进度排表。
所以制片和监制在这部长片中实际上是布局了六部短片的流程,再整合起来完成最终剪辑和上映。这六部短片的完成,制片人龚颖全程贯穿,金依萌作为监制并未参与所有故事的现场。
除了自己导演的“产子故事”和“求婚故事”之外,四个故事基本由龚颖现场掌控,而对于龚颖而言,更多是执行金依萌的艺术水准要求。作为制片人对资金的掌控,这一点是独立于金依萌之外的。
对每部故事及整部片子资金的实时监控和掌握,保障了该片的完成并未超出预算,这也实践和印证了监制和制片在品质和资金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制约。
《一路惊喜》是金依萌的一次导演与制片人、编剧、监制、出品人多重身份的尝试,她运用导演的专业素养,甄别并整合了四个导演、六个故事、多个类型,并将之本土化。
当然,《一路惊喜》中也存在内在的不协调,但整合多线索叙事、多故事结构的监制型导演的尝试是可贵的。
在《一路惊喜》中,本土化成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在制片人龚颖的访谈中,她坦言因为导演刻意融合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风貌而展现出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其实和《真爱至上》的差异性看似相同,实质上存在差别。
在“和”的这个系统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寄予的某种“统一性”,六个故事中将所有矛盾、差异、对抗都集中在特有空间(家/团聚地)和时间(除夕夜),用“节日”,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来化解冲突。
增强气氛,圆融差异,用“家”伦理来凝聚人的关系,疏解矛盾,也是非常本土化的尝试,它不同于《真爱至上》,亦不同于《家有囍事》,却在更大的民族和时代背景下诞生,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结语
金依萌作为一个海外留学的本土导演,希望整合起来外国叙事与中国背景,虽不尽如人意,但在制片人与导演身份中的游走与整合确实值得借鉴,而《一路惊喜》也是一个可开发类型形态,它的本土性和杂糅的类型化组合,都是实验的步伐,让我们看到中国内地电影的多元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依萌,于然.电影市场成长背景下的中生代导演的自我认同——金依萌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5(06):52-55.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