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虎将”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黄,其实此后很多时代都有过这个称呼,比如“梁山五虎”、“瓦岗五虎”等等,就连在民国时期,蒋介石麾下也有“五虎上将”,这五个人都曾是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显赫一时。
不过五人的归宿有所不同,只有一人被蒋介石信任到最后,而最后一人的结局最好!
“干将”陈诚
陈诚1898年出生于浙江青田,1917年从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后来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也有一定的军事基础。
1923年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革命,由此与蒋介石结缘。黄埔军校刚成立时,陈诚担任上尉特别官佐,此后一直都积极跟随蒋介石的步伐,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他都非常卖力,而且对蒋从来没有过二心。
纵观蒋介石的用人之道,一般是基于三大基础:一、黄埔,二、同乡,三、忠心。同时满足这三条的人在整个国民党中都不多,陈诚就是一个,他想不发达都难。
本来蒋介石最信任的是何应钦,然而何在蒋桂战争时期以及西安事变中,都是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尤其是西安事变,蒋介石人还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着,何应钦却一边派兵逼近,一边叫嚣着要血洗西安。这个举动看似忠诚,但实际上却是逼张、杨对蒋介石动手。
所以事变顺利解决后,蒋介石开始着力培养陈诚,逐渐发展成了中央军支柱之一的“土木系”,1946年又顶替何应钦成为了国军参谋总长。
在解放战争中陈诚的表现实在不太出色,不管是华东战场还是东北战场,他几乎都是屡战屡败,但是蒋介石依然对他非常信任。
1948年10月,明眼人都已看得出来国民党恐怕是无法取胜了,所以蒋介石派陈诚去台湾主持政务,这是蒋在为自己谋划后路,人选绝对要他最信任的。
陈诚虽然在军事方面不太行,不过在政务上还是很有能力的,体现出“干将”中的能干,后来国民党能在台湾站稳阵脚与他有着极大的关系。
蒋介石赴台之后有意不用旧人,不过陈诚是例外,陈诚后来还担任过“行政院长”、“副总统”,权力依然很大,同时他还有个外号叫“小委员长”,基本上就是台湾省第二人。
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在台北去世,终年67岁。蒋介石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且还亲自到灵前献花圈,或许两人早已不单是上下级,而是真正的朋友。
“忠将”顾祝 同
顾祝同1893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家境还算不错,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后来投笔从戎参加革命。黄埔军校筹建之时,顾祝同也参与其中,后担任军校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
他是占了蒋介石用人标准的两条,黄埔与忠心,前面有说过何应钦在西安事变时是派兵逼近了的,这个“派兵”主要就是顾祝同的陆军。如果顾祝同听了何应钦的命令,说实话蒋介石凶多吉少,光是东北军少壮派都会把蒋介石给先“血洗”了。
所以这件事后蒋介石对顾祝同也加以重用,皖南事变顾祝同就是主要执行人之一,1946年他顶替了何应钦成为国军陆军总司令。
不过顾祝同的军事能力远不及我军指挥官,淮海战役他指挥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我军消灭。他也算是把对蒋的忠诚坚持到了最后,1949年12月仍在西南抵抗、1950年3月前在云南、西昌等地筹备力量打游击,做了这些徒劳的事后飞往台湾。
到了台湾后他就没有陈诚那么幸运了,只是被委以“顾问”之类的闲职,不过寿命还是挺长的,1987年去世,终年94岁。
“飞将”蒋鼎文
蒋鼎文189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0岁念私塾15岁入中学,不过中学只读了1年就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他开始了军旅生涯。
黄埔军校成立前,蒋鼎文担任孙文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这是个肥差,条件待遇这些都很不错,但他听到军校成立的消息后,主动请愿连降四级担任黄埔上尉军事教官,这时还是极有革命热情的。
在此后的东征、北伐、军阀混战时期,蒋鼎文也非常拼命,率部多次击败蒋的对手,而且将部队训练得战斗力强、机动性强,获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在西安事变时,蒋鼎文为了营救蒋介石,往返于南京、西安之间,被东北军扣下当人质,这种不顾己身的忠诚让蒋介石很欣慰,所以事后蒋鼎文也被委以重任。
但是抗战爆发后,蒋鼎文就迷失了自己,主政西北期间不思对敌反而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内部贪污成风,发不发国难财什么的,蒋介石倒没有特别在意。
但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他统帅数倍于日军的兵力,却失地千里、损兵20万。此时的日军已经战斗力严重衰退,蒋鼎文却还被打得那么惨,就算蒋介石再信任他,为了平息民愤也只能是将其弃用。
此后蒋鼎文积极经商远离军政,去往台湾后也是担任“顾问”一类的职务,1974年在台北去世,终年79岁。
“福将”刘峙
刘峙189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他的身世比较有意思,父亲是农民,在他未满周岁时就被恶霸打死了,母亲为了生存,带着年幼的他去吉安一家爆竹店做工,被爆竹店老板看中结为夫妻。
没过多久,爆竹店老板暴毙,其母再一次成了寡妇,她为了娘俩的生活又改嫁给了在吉安驻防的统带黄小山。黄小山部换防时,刘峙的生母不愿离开,于是黄小山就把继子刘峙带走了。也就是说,刘峙成长的家庭与他根本没有半点血缘关系。
好在黄小山对刘峙非常看重,供他读书、带他赴日本开阔眼界,为刘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07年刘峙开始走向军旅生涯,先后就读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时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此后数年辗转数个阵营,最终投入了孙中山的革命队伍。黄埔军校成立后,刘峙进入黄埔成为战术教官。
刘峙之所以被称为“福将”,主要在于他运气实在太好,北伐攻打南昌之役,指挥官王柏龄突然失踪,本来不算出彩的刘峙接任,还打赢了此战,由此开始了领军之路;
在龙潭被孙传芳偷袭,阵地都已经被突破,情况万分危急,刘峙束手无策之际碰巧增援适时赶到,有生力量的加入让刘峙顺利完成反攻,再次名声大噪。
第二次北伐时,刘峙担任第一军军长,顾祝同为第九军军长,两军呼应合攻蚌埠,正当部队出发之际顾祝同忽然后撤,何应钦命令刘峙也摁着后撤。
刘峙没接到命令成了“孤军”,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好,一路猛打猛冲大获全胜,占领了蚌埠。由此刘峙坐实了“福将”之名。
不过他跟蒋介石一样,越往后水平越不行,到了解放战争中就成了“猪将军”,淮海战役刘峙是徐州“剿总”,结果中央军精锐基本都交代在这。所以蒋介石对他极为气愤,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刘峙流落香港、印尼等地多年,最糟糕时为了谋生还去当过小学老师,也是悲凉。
直到1953年刘峙才被允许去台湾,基本也没被重用过了,1971年去世,终年79岁。
“虎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清末官员,家境不错,受过很好的教育。早年跟随孙中山,担任过孙的护卫,思想还是比较进步的。
他能够被称为“虎将”,肯定是勇猛非凡,比如1932年蒋介石调集近30万人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前期国军的进攻受挫,蒋介石便下令谁能占领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地。
最终卫立煌在9月乘虚进占金家寨。事后,蒋介石将附近几个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命名为“立煌县”。
此事他还是跟随蒋介石反共的,但是在西安事变时卫立煌看到我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促进团结抗日,这让他深受触动,开始与我党有了进一步接触。
1942年,卫立煌本来出任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但因为与八路军的关系密切,被蒋介石撤了职。1943年远征军作战失利后,蒋介石只能再次起用卫立煌。
卫立煌也不负众望,指挥部队收复了滇西全部沦陷的国土,成功地打通中印公路。
解放战争初期卫立煌不愿参与内战,借口考察远赴海外,1947年秋得蒋介石急诏才回国。回国之后卫立煌的表现也不积极,到1949年1月就先去了香港。新中国成立之时,卫立煌向我党致电祝贺。
他在香港生活了6年,1955年回到大陆。此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心肌梗塞外又并发肺炎,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3岁。
比起上面四位来,他的结局是最好的了,至少他落叶归根,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并非全是无能之辈,但几个人无法阻挡人民意志,因此大多客死他乡,这样的结局也是让人遗憾,期望祖国早日统一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