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气凌人是一个历史故事中的成语,它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刘向和战国时期的赵策。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长安君作为人质掌握朝政,但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劝谏赵太后,反而惹怒了她。这时,左师触聋请求面见赵太后。赵太后一听,知道他又来劝谏,便“盛气凌人”地等待他的到来。
触俱进殿后,先同太后谈自己如何调养身体,讲自己非常疼爱儿子,他见太后的气色平和下来不再是盛气凌人的样子。这才把话题一转,指出疼爱儿子不应只顾目前的安危,应从长远着眼让他们及时得到磨练。许多诸侯国封了侯的子孙,小则自身遭受不幸,大则累及子孙,因为地位虽高却没有建立功勋。
封地虽多却无所作为,如今太后疼爱长安君,给他肥沃的封地,赏赐很多财宝而不让他及时为国立功。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怎么能在赵国立足呢?赵太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答应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很快就派兵去帮助赵国解了围,“盛气凌人”的原义是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