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被大便困扰呢?您是否经常有大便不成型,次数增多,腹胀等症状呢?这些症状多在食物刺激(如饮酒,吃火锅),或不规律生活(如熬夜),或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加重,大便不正常只在白天发生,夜晚入睡以后就一切正常。
图片来源网络
在门诊中有很多类似症状患者,描述为近几个月或者近几年,大便长期间断不成型,稀便为主,甚至有些时候刚吃完东西就要大便,甚是烦恼,以为自己得了结肠癌。那么,这时候您可能需要了解一下这一类型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患病率相当高,可能仅次于感冒,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患病率可高达2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三大症状: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绝大多数的患者均有腹痛症状或腹部不适的感觉,超过80%以上的患者这些症状可在排便后得到缓解。腹胀患者常诉说胃肠内有大量气体,这大部分与肠道动力障碍以及对气体负荷的耐受性异常有关。
大便习惯改变是每天排便次数多于3次,或每周排便少于3次,大便性状改变包括排稀便或水样便,羊粪样便或硬便,这些在IBS患者中都较多见,也有交替发生的情况,排便过程异常包含排便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等。
IBS所致的症状,其发病因素可能与胃肠动力相关(胃肠蠕动快则表现为腹泻、腹痛等,胃肠蠕动慢则表现为腹胀、便秘等),也可能与内脏感觉(简单一点就是对疼痛的反应比正常人强烈,有放大的效果)及其他因素相关(情绪、压力等),是一种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状态,因此,此类患者除了有胃肠道相关症状,可能也有抑郁、焦虑、紧张、头晕、头痛以及存在个性异常等精神心理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至于IBS的诊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完善大便常规隐血、胃肠镜、腹部CT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检查,排除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以后才能作出功能性疾病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由于IBS的病因个体化差异大,所以治疗也是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药物主要根据患者症状采用解痉剂、止泻剂、排便药物、促动力药物等,同时辅以心理、饮食及生活习惯及改善精神因素,甚至抗抑郁治疗等。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被大便困扰的人很多,遇到此类情况,先到医院就医,不必过度紧张,因为你的情绪可能会让症状加重,心情好,胃肠才能好。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杨梅 供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