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党国家军队和高层领导评价最高的是刘伯承元帅,下面看具体的评价词。

一、个人评价:

1、毛主席: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给中央的报告);刘伯承是一条龙,一定能把红军带过江;常胜将军(《刘伯承战例精选》刘华清序言)

2、朱德:军事创建很多,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给刘帅50大寿贺信)

3、周恩来:评价刘伯承和自己一样“举轻若重”(指善于做细致的工作)(《薄一波回忆录》)

4、张国焘:军事天才;当代刘伯温(张国焘回忆录)

5、邓小平:伯承是我的老师,是我尊敬的长者(《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大军事家;军事理论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小平文章《忆伯承》)

6、陈毅: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贺刘帅50大寿)

7、徐向前:渊渊韬略成国粹,浩浩青史记殊荣(悼刘伯承元帅)

8、叶剑英:很红很专;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贝(这是在刘帅受到“反教条主义”批判后去南高讲话时谈的)(《刘伯承传》)

9、粟裕:他老人家论述战争,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把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结合得如此紧密,一场错综复杂的战争,经他的大笔,使人豁然贯通,也使人想见他当年指挥战局、运筹帷幄的风貌而不胜钦佩。(新华社资深记者李普《记刘帅》)

10、陈赓:我们吃的是刘邓饭。(《陈赓传》)

11、刘华清:战争之神(战神);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以足智多谋闻名于世。(《刘伯承战例精选.序言》,刘华清不仅仅是开国少将,还是后来的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

鉴于篇幅,开国大将及后来的政治局常委以下的评价略去。

二、官方评价

1、悼词节选(最权威的盖棺定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诸役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奇才;在一系列重要战役中,特别是在上党、平汉、淮海、渡江战役中,在进军解放西南战役中,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军事指挥员,为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他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他的精辟独到的军事著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日报社论《功业垂青史,武学照千秋》节选: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杰出的兵法家;大军事家。

3、《中国大百科全书》评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他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等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第二野战军战史》: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上经常有人提起评价徐向前元帅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粟裕尤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些评价的确也很高,但最终的结论都没有认定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的分量,因此,这些评价的高度是不如“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道理非常简单,就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定义,他的定义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每个将帅的军事思想及成就,都是包括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的,在这个军事体系中所在的分量,量化地评价了各将帅的高低。

刘帅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评价最高,实际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军事理论方面:

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帅冠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一生的理论成就十分丰富。如“敌进我进”,“军事五行论,”“人地论”,“刘伯承战争利害变换线”,以步兵为基础的“追歼战的大纵深战略”,以及率先提出的“综合群力论”“对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刘伯承张浩在洛川会议前给中央的报告),解放后出任解放军最高学府总教头,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创建了解放军自己的战役学理论。另外引入外军的战略战术理论有:合同战术,钳形攻势。

二、军事教育方面

刘帅在各个时期都兼任了相应的军事学校的职务,战争时期引入苏联、日本、美国的先进作战理念,指导战争,解放后更是一心办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在军事教育方面刘帅可谓是“桃李满天下”,粟裕都是刘伯承在红军学校任校长时的学生,在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校长时的战役系第一期堪称名将荟萃,共有将官52名,包括5名上将(杨得志,陈锡联,李天佑,韩先楚,刘震),23名中将(较知名的有秦基伟,张震,李作鹏,温玉成,吴克华,杜义德),24名少将(较知名的有丁盛,肖永银,何以祥,贺晋年,李成芳),这个阵容可以组织一支野战军了。

三、军事谋略方面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以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未被李德采纳)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建议。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

3、解放战争时期刘帅的《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可以说就是将军必败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本人看来其指导意义相当于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作战方式的转变又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谋略。

四、军事战略方面

1、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战略建议。

2、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被北方局在全八路军系统推广。

3、过渡期:上党战役促进了国共谈判,为根据地准备全面战争赢得了时间;邯郸战役阻敌北进,破坏了国军向华北和东北的快速运兵。

4、解放战争时期: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这种策略是保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初期的陇海战役,调动了围堵中原我军的4个整编师及将投入华东的两大主力回援。豫皖边战役迟滞了王敬久集团加入重点进攻的步伐,有力配合了山东作战;解放战争中期对付敌军哑铃战略,实施中间突破发动了豫北攻势和鲁西南战役并挺进大别山;出大别山后先是采取向西战略盘活中原,进而有提出了逐鹿中原提出了三山四河战略;淮海战役提出了斩断敌军中枢形成决战的重要建议。

五、战役指挥和战术

刘帅的战役战术手段十分的丰富,如: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上党战役(围成打援)、邯郸战役(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围三阙一)、陇海战役(先发制人)、鄄南战役(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六营集之战(围三阙一,暗设口袋),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山铺战役(”瞒天过海“),宛西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襄樊战役(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对整个战役提出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双堆集战役(倾家荡产,围师不阙)、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对印作战指导(“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敌军配置基础上的高度精炼)。

可以说刘帅的战役手段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连对手都感叹“高深莫测”,就连蒋介石也感叹“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极尽神出鬼没之狡技”。

六、战果

1、歼敌方面:刘帅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42万,解放战争歼敌222万,剿匪114.5万。

2、根据地创建方面:刘帅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一级军区),这块根据地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中的各根据地是共军和国军争夺天下的基础,且,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关联八方,向北屏障华北和东北,向东向西配合华东和陕北,其战略位置决定了这块根据地关系了国共两军的战略平衡。解放战争中期,刘帅又率领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拥有人口4500万的中原根据地(一级军区),把中原这个本来国军的兵源粮源基地,变成了我军的前进跳板,这是一进一出的差别,这为提升共军的总体实力,削弱国民党的战争潜力意义巨大,并且中原根据地的建立还使我军中原、山东、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形成了对中原国军的战略包围,为淮海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七、作战胜率

刘帅做为我军的军事主官(长征途中任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八路时期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其亲自策划和指挥的战斗战役保持了不败记录。(附:《盘点刘伯承的战例》)

综上所述,刘伯承被党国家军队和高层领导评价最高,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