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774年后,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曾向肃宗献策,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改名志和。后因事获罪贬南浦尉,遇赦量移,遂不复仕,浪迹江湖,隐居越州会稽多年。代宗大历九年(774)秋,曾谒湖州刺史颜真卿,作《渔歌子》5首。生平博学多才,擅长音乐、书画和诗词,张彦远称其书迹狂逸、画有逸思。著有《太易》15卷、《玄真子》12卷,今并佚。词仅存《渔歌子》5首,赖李德裕文集附存,流传至今。
渔歌子
西塞山[1]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2]肥。青箬笠[3],绿蓑衣[4],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
[2]鳜鱼:俗称桂鱼,口大鳞细,带有黄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3]箬笠:用竹篾编制的斗笠。
[4]蓑衣:用茅草或棕丝编织的雨衣。
【释读】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与众门客会饮,乃相约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张志和《渔父》词当时曾传入日本,弘仁十四年(823),嵯峨天皇、智子内亲王等多有仿作,遂开日本国填词风气之先。
此词一名《渔父》,作者选择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的江南水乡的特殊风物,描绘了一幅春江垂钓图,将画意、诗情、人物融为一体,色调鲜明,寄寓了自己的隐逸之怀。词中的渔父,实是遁迹江湖的作者自况。《新唐书》张志和本传说他弃官归隐后,“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本词即是对这种隐逸自由生活的讴歌。黄庭坚称其“有远韵”,正因其意趣而言。全词除第三句少一字外,貌似七绝,但平仄韵脚不同,情味也有区别。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道:“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是深得三昧之论。 近人俞陛云也说:“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大概正是因这一组《渔歌子》词,晚清陈廷焯称其与李白并为有唐一代的“千古纲领”。
据叶梦得《岩下放言》和吴曾《能改斋漫录》等的记载,苏轼曾称誉此词“极清丽”,但恨其曲调不传,增删数语,以《浣溪沙》调歌之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芘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虽能入腔,但正如黄庭坚所批评:“散花”与“桃花”不免重叠,而且渔舟很少有用帆的。近代刘熙载也认为“犹未若原词之妙通
造化也”。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