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念高中时大家都学习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随着社会的阅历增长,对于这篇名篇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最近看到毛主席如何评价这个文章。更有体会!

当时赵国在存亡的紧急关,不得不向邻国求救,齐国是秦的世仇,虽有救赵之心,却提出先决条件,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方肯出答而,赵太后不肯接受这个条件。无论朝臣如何强谏,都不能动摇太后对儿子的疼爱。

六十年代毛泽东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来谈对高干子弟的教育题,父母之爱护子女,是以计短,以&34;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技重多边&34;呢?还是为他们从长计议,让他们建功立业,才能担当国家重任?如果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不堪重任。

古人说:&3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34;这是说一个人必先道受千般磨难,在艰难因苦中锻炼成长。

所谓&3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4;,而不是用俸禄锦衣美食关爱子女。这样,子女生长在富贵家中,往往好逸恶劳,追求享受,成为&34;垮掉的一代&34;。由门第世袭而来的诸侯,时间一久,便会忘记祖先创业的艰辛,也不会珍惜俸禄得来不易。这样,他们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历代有远见的明君贤相,很注意对自己的子女的培养。唐朝源灌暗主动要求唐玄宗把他的三个儿子调出去两个,他认为担任重要职务的京官,应当是德高望重才茂的人,而自己的儿子则应当到基层去得到锻炼。玄宗对他的建议极为赞觉,并号召文武官员效法他,于是调出京城者达百余人。

一个国家高级干部,是走后门,把子女安插到重要部门,还是让他们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去,这是检验一个官员为公为私的问题,也是检验身为父母,是否真爱子女的问题。

但是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家天下的国家,历来不论是皇帝的继承人,家族的继承人都是由子孙世袭。如果子孙不肖呢?这个问题,在《贞观政要》中曾有很重要的讨论。以唐太宗的英才和文德皇后的贤惠,照说这对优夫妇所生的儿子,再经过魏征的严格教育,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二世才对。是事实并不尽然,几位皇太子都很不争气,为了继承帝位而争权夺利。太宗曾经坐在钟座上叹息道:&34;三子一弟都是如此,将来还有什么指望?&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