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天高,日晴风爽,新学期的帷幕刚刚揭开,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即将来临。每当此时,便有一阵阵“木铎金声”穿过时光长河再次奏响,以点点清音交织成北京师范大学育人兴邦的不辍弦歌。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师大校园内那一株株或苍翠、或挺拔、或清隽的树木,也在记录着这座“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树人育材的佳话。今日正值校庆之际,就让我们走进草木葱茏的北师大,一同观览镌刻于嘉木繁枝间的“师大印记”——
苍松翠柏,四季常青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树木与育人,向来是一对难以拆分的概念。在浸润着墨香的北京师范大学内,洒下无边绿意的参天古树也是常见之景。走入校园,以松柏之属为主的百年古木,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悠悠岁月的变迁。抚着刻满沧桑的树身回望历史烟云后的过往,北师大的形象也渐渐与那四时常青的参天松柏相重合。
京师大学堂匾与《京师大学堂章程》
从苍翠的梢头出发,沿着繁茂的枝杈向根脉回溯,北京师范大学的故事还要从1902年说起。当是时,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重建京师大学堂,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思想主导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应运而生,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由此肇始,而北师大也于此时抽出了第一支嫩芽。
北京高师大门
“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自建校之日起,学校便始终坚持“为标准”“做北斗”的办学追求。率先制定大学章程、率先选派师范留学生、率先创办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社、率先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北师大力求通过教育教学“弘我教化,昌我民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的奔走抗争、“三·一八”惨案中的碧血丹心、“一二·九”运动中发起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师大将“红色师范”铸成了她的底色与基因。
上世纪20年代,学校正式更名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首任校长范源廉把中国传统的“师道”责任赋予师大师生;平津沦陷、举国抗战之时,学校参与组建西北联合大学,飘摇辗转西迁陕甘,为高等师范教育事业延续火种。从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到改天换地的新中国,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北师大一直使命在肩。
松柏高洁,青贯四时,作为中国师范教育方阵的排头兵,北师大的建设历程也代表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流光飞逝一百二十余载,一代代北师大人已在这株参天大树的枝干上刻下了一曲“开先河”“辟基础”“垂典范”“塑体系”的世纪长歌。而将视线转回郁郁葱葱的梢头,那华茂繁盛的浓荫,也正勾勒出师大之巍巍气象。时至今日,国内顶尖大学的荣誉序列里,北师大始终无一缺席——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
“九五”期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
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
“十五”期间,入选国家一期“985工程”建设计划。
2017年、2022年,连续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
作为国之大计,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吹向远方的教育之风里,北师大这株百廿常青的参天松柏也再次抖擞枝丫,绽出了新的绿意。2019年,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建设,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未来时”,引领中国教育改革方向,创建人才培养新特区。而近年来“一带一路”学院、科学教育研究院、未来教育学院、互联网人文中心、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未来设计学院、湾区国际商学院等的先后成立,同样也是目光始终聚焦于国之所需的北师大,在枝头绽放的点点“蓬勃绿意”。
人爱松柏,因其四季常青、秉性坚贞。励教兴邦,初心不渝,北师大也一如校园内的棵棵苍松翠柏,历百廿岁月而不改其底色鲜明,风霜打磨了它刚劲的姿态,雨露浇灌了它苍翠的身形。此时此刻,它高高的树冠正像过往的每个瞬间一样洒下绿荫,呵护着一个又一个怀揣梦想的小小身影。
文杏挺拔,隽秀清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九月浅秋,天地间绚烂多彩而又带着几分庄严肃穆。对于北师大人来说,秋天这个季节不仅有离别与重逢、有丰收的展望和校庆的喜悦,更有那被秋意渐渐酿出的馥郁诗情。随着天气渐渐转凉,北师大也把秋色穿在了身上。饱满灿然的盛景,风中摇曳的轻响,叶片间衍射出的温暖阳光……每当此时,一棵棵黄得热烈的银杏,就成了每一位北师大人印象最深的秋日记忆。
一到秋季,北师大校园就成了银杏的天下。银杏也作文杏,其树形古朴端庄,是许多人眼中的“君子之树”,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赞之曰:“我爱它那独立不倚,孤直挺劲的姿态”。望向校园之内棵棵银杏那挺拔的躯干、苍劲的体魄,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一代代先贤大师们同样伟岸的身影。
百廿韶光飞逝,坚守教育图强、育人兴邦使命的北京师范大学内,也从不缺少名师先贤弘文励教的身影。不仅李大钊、鲁迅、梁启超等革命先驱曾在此驻守三尺讲台,亦有众多质朴谦和、勤恳苦干的北师大人,用扎实的学术成果与教育成就阐述“学为人师”的内涵——
国语运动先驱黎锦熙,史学泰斗陈垣,翻译《资本论》德文原著第一人侯外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学的国学大师吴承仕,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通史》主编白寿彝,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中国数学教育的先驱、钱学森的老师傅仲荪,细胞生物学开拓者汪堃仁,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开创者周廷儒,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一位位“大先生”埋首躬耕,甘为人梯,他们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亦堪为世人之范。
顾明远、黄会林、林崇德、王宁……曾经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有不少已经成为新一代北师大人心目中的“大先生”。过去他们坐于讲台之下,将老师的教学沉淀为人生历史的一部分;现在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充实着新一代师大学子的人生。这段讲台上下的距离,记录着北师大人的薪火相传。如今,他们的名字都已出现于学校6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之列,而在他们之外,北师大还云集了19位两院院士以及近300人次各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众多学术精英。这支队伍里,还有全国“最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师大“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荣誉称号获得者、教学名师……一批批优秀教师,就像高大挺拔的银杏,为莘莘学子撑起了求知逐梦的天穹。
“坚韧与沉着”,这是银杏的花语。即使接近冬日,金黄的叶子纷纷离开树木飘舞之时,它仍在希望中酝酿着灿烂的下一季。片片金黄落叶亦非无情之物,深邃的思想与高洁的志趣,正随着它们的纷飞而代代传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冬夏常青的松柏,绚烂金秋的银杏,余下花团锦簇的春天,北师大又岂能无有琼枝玉树?无论山桃、碧桃,抑或郁李、麦李,总能在人间最美四月天,为浩荡东风染上几分香气。谈及育人,总是绕不过“桃李”二字,盖因其花朵鲜妍,果实甘美,引人纷纷摘取。这种无声之处的感召与浸润,亦是育人的真义之一。
走进北师大,迎面而来的风中仿佛都带着书香墨意。细细分辨,那是自百廿深厚学科底蕴中淌出的涓滴。一百二十余载不舍昼夜的奔流,让学校积淀出了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学科综合实力——
1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共有33个学科上榜,5个学科获评“顶尖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9,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3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
最新ESI数据中,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同时学校也是社会科学总论最先进入世界前1%的三所内地高校之一;
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17个学科进入世界200强,其中教育与培训学科位居世界第18、内地第1;语言学位居世界第47,内地第4;
……
徜徉于这样的风里,每时每刻都能让人感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而除了这深厚的学科底蕴之外,专业、课程、教材等贯穿于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亦无时无处不在氤氲着沁透心脾的育人馨香。
目前有5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46个国家级、6个北京市级;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参评的71个专业全部上榜,其中27个专业获评“A+专业”,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
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5门;4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8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3门课程获评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2门思政课程获评教育部示范“金课”。
55种(74册)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4人作为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58项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其中含21项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37项基础教育类优秀教材。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高等教育8项、基础教育5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45项(高等教育34项、基础教育11项),获奖数量居北京高校首位。
……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双甲岁月缓缓流过,已有50余万莘莘学子先后在这片“无言桃李”之下驻足,又带着得于枝头的满袖清香、满怀甘果离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尚合、汪成为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广厚、王文采、唐守正等,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曲建武、黄文秀,“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杜润生、郎平,以及千千万万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循着他们的足迹,我们能够看到源自于北师大的师者精诚与大爱,已经播洒向了更为辽远的天地。春风一吹,便又是一番锦绣模样。
一弯年轮,一处风景,一百二十余载岁月标下的刻度,是一片郁郁葱林从破土而出到摩天而立的距离,也是一座巍巍学府从初创于国到闻名于世的距离。细细摩挲这段距离中的每个刻痕,入手处都是一段恢弘壮阔、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是北京师范大学121岁的生日,就让我们向她送上最诚挚的祝福,道一声:北师大,生日快乐!愿你木铎长鸣,桃李成蹊!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搜索号: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教育部官网/官微、北京师范大学官网/官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官网、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报考指南、京师总务后勤等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