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霞 通讯员 王安康 青岛报道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青岛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扎实做好“自选动作”,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产为先,人才培养有目标
学院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及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精简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方向,对学院专业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一是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按照“以链建群”原则,布局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汽车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网络、文化创意、商贸旅游、康养护理、建筑技术、艺术体育等十大专业群。二是按专业结构对接人才需求。聚焦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关注产业延链拓链,优化专业群内部专业结构。2022年以来,新增电气化铁道供电等10个新专业,淘汰公共营养保健等12个近三年招生情况不佳的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技能人才需求联动。三是课程体系对接岗位群。聚焦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持续完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三年大调、每年微调”的原则,及时融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以课为核,人才培养有载体
聚焦课程这个人才培养的载体,学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一是优化课程团队建设。组建了以课程负责人为引领,由专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和思政教师、通用素质教师组成的1+N课程团队,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开展跨学院集体教研、结对教研,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二是开展优质课堂、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开展院级优质课堂展示比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广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打造优质课堂和精品课程。三是开展一体化课程评定。按照一体化课程、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能力同步评定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理论、技能、素养三位一体评价,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以赛为擎,人才培养有动力
学院积极发挥竞赛引领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提质,提升学院办学实力。一是健全五级竞赛管理制度。建立了技能大赛管理、训练长效机制,统筹做好备赛、参赛、办赛、研赛和基地建设。开展“世赛、国赛、省赛、市赛、校赛”五级赛事体系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赛能力建设,提升学院各类技能大赛办赛、参赛水平。二是建立全员参与选拔机制。通过多轮全员比赛,选拔学习基础好、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选手,构建“青苗班—工匠班—红星工匠班”三梯级培养体系,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组班,为各级各类比赛储备选手。定期举行学院技能节,作为选拔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参赛选手的重要补充。三是把竞赛理念融入教学全程。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贯彻竞赛引领理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过程阶段化考核、评价与评比。通过课程化竞赛,引导学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世赛精神,形成全员参与、比学赶超、人人出彩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以融为基,人才培养有实效
学院聚焦“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夯实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一是校企融通共创培养模式。瞄准链主、头部企业,专精特新重点企业,开展引校入企、引企驻校、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校企协同培育技能人才。以青岛地铁集团为依托,形成“双轨联控、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通过“五培”、“五双”进行全过程联合培养质量控制。二是产教融合共建实训基地。聚焦重点产业发展趋势,与区域优质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青岛地铁联合打造了“青岛市轨道交通综合性实训基地”,与中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世赛集训基地,与海尔集团共建了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科研五位一体的海尔智慧家居物联网实训基地。三是岗课融通共研校本课程。校企合作共建校本一体化课程43门,与企业共同开发工作页等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对接工作标准,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以师为本,人才培养有保障
学院聚焦教师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力提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靶向系统化培训。一是讲师团引领培训。组建学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讲师团,建立定期研讨制度,立足教改中的实际问题,开发校本一体化教师培训课程,开展全员培训,引领推进各项课程改革任务。二是骨干教师重点培训。由院领导带队,分批赴先进兄弟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参加人社部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系统学习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技术,全面提升骨干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三是全体教师分类培训。面向课改负责人,开展课程开发能力培训;面向骨干教师,开展课改实施能力培训;面向新进教师,开展教学实施能力培训。培训采用行动导向方式,让教师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引导教师承接行业企业人员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促进教师专业操作能力大幅提升。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岛市技师学院将紧紧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建标准、提质量、育特色、创品牌”为目标,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高技能人才支撑。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