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搜索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能被称为开国将帅的人都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抛洒热血,一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但再厉害的人物也难抵岁月的蹉跎。

时至今日,还健在的开国将帅只剩张力雄、文击和王扶之三人,他们三人都已过耄耋之年,最年长的也已经110岁。

张力雄在19岁那年便加入中国红军,先后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林南、伏牛山等著名战役中英勇杀敌,彰显中国红军本色。

文击,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担任政治教导员一职,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也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

王扶之,平型关战役中的一员,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军区任重要职位,作战经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其任山西省军区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等职,可谓是功绩斐然。

如今的三人都已进入迟暮之年,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去,他们替那些已经逝去的战友看着新中国一步步走到现在,也算是无憾了。

张力雄:能文能武,可谓全才

1929年,年仅16岁的张力雄在新思想的带动下参与农民暴动,同年成为中国共青团员,思想觉悟远高于同龄人,自此开始自己不凡的一生。

几番周折下,张力雄于1931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隔年便加入中国红军,还到红军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有深刻认识,为其之后的政治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在红军长征时期,他成功挺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和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其中最令张力雄印象深刻的就是过草地,那时的他是红五军团四十五军的一员,他们要经过的地方名叫毛儿盖。

因为地处少数民族区域,所以在他们过草地之前,领导多次向四十五军的战士强调要注意周围环境,切记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

在领导的三令五申下,张力雄和叶从本团长一起去寻找食物,可找了半天收获无几,所幸遇到了当地的藏民,从藏民的口中他们才得知在这个季节只有糌粑,根本没有细粮。

在当地藏民的指引下,两人挖到了当地土司埋在地下的酥油和青稞糌粑面。这些食物看似不多,但对已经饿得有上顿没下顿的一行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可见红军长征艰辛程度。

另外张力雄还参加过著名的高台战。1936年12月30日,红五军受上级指令成功攻占高台,国民党残余势力四处逃散,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

成功攻占高台后,如何防守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当时正处寒冬腊月时节,室外温度已经低至零下30摄氏度,士兵的头发上和睫毛上结的都是冰霜,加上没有充足的物资储备,条件实在是艰苦。

在指导员的部署下,士兵分别守在高台城的各个角落,把整座城围得密不透风。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士兵们没有棉衣棉裤,只能身着单衣单裤。

即便如此,诸战士依旧严格遵守党内纪律,听从上级命令,时刻警惕着。不出几日,国民党残余卷土重来,趁红五军不备时突击,双方展开了8日的血战。

在这场激战中,张力雄的身负重伤,多次想重回战场都被队友劝回。在他修养身体期间,敌人从西南方向打来,所幸有村民掩护,张力雄才捡回一条命并成功与大部队会合。

除去武力,张力雄在文思方面也丝毫不逊色。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鄂西军区分区政委、江淮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政治工作表现颇为出色。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了云南省的军区政委,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一衔。

正是因为他是一点点从艰难岁月走过来的,所以张力雄更知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更知新中国的今天离不开党和人民。

文击:一生历经风霜,战场上勇猛无比

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击的主要工作是政治教导员,负责后方工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则成为了东北军区炮兵纵队二团团长。其看似是个文弱之人,实际上在战场上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战士。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文击所在的四野炮一师迅速来到了太原,为太原一战做准备。当时的太原在阎锡山的统治下建造了许多防御工事,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1949年4月,在上级指挥下,三个兵团联合开始向太原发起总攻。在这场战役中文击担任副指挥,为猛击敌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其指挥下,炮兵率先占领高地,占据战斗优势,最大程度上支援步兵攻城。

在第二阶段,文击所率领炮兵的主要任务是打突破口,加快攻城速度。在三团的团结配合下,敌人被围困城中,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

文击率士兵乘胜追击于4月24日早晨发起最后的进攻,不到8小时的时间,太原获得解放。太原一战打出了炮兵的名声,彭德怀总司令更是盛赞炮兵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文击并没有选择退下,而是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成为师长。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义不容辞站了出来,选择成为其中一员,任炮兵副参谋长一职。

在抗美援朝中,文击多次深入敌方,先后参与五次战役。入朝之后,文击首先面对的难题是与美军的武器差距,美军有各式的新型武器,杀伤力不容小觑,可他们带的只有炮、枪等。

在众人为此担忧不已的时候,文击站了出来,说道:“只有炮又如何?只要我们有敢于胜利的决心,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打败。”

凭着这股信念,文击率自己领导的志愿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在战争结束后,他更是被朝鲜授予国家二级国旗勋章,这对一个外国人而言,实在是莫大的荣誉,也能够看出文击在抗美援朝中的卓越表现。

现在的文击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再度回忆起以往的峥嵘岁月依旧忍不住落泪。

王扶之:曾被活埋39小时,差点命丧异乡

1935年,王扶之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参加了陕北根据地的反围剿行动,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中担任重要职位。与文击一样,王扶之也积极参加了抗美援朝,成为志愿军某一军的副师长。

王扶之初到朝鲜之时也是信心满满,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念,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险些回不到祖国怀抱。

1952年8月,中国志愿军与美军陷入胶着状态,双方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不敢放松丝毫。在这种状态下,王扶之率领一一五师攻下了敌方的一处高地,战势逆转。

可美军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派出了战斗机,开始对一一五师所在驻地进行轰炸,驻地的坑道被炸毁,王扶之等八人被掩埋其中。如果不及时营救,恐有生命危险。

三四四团长闻之立即向上级报告并派士兵前来营救,只是坑道实在太深,短时间难以将人救出,就看王扶之能不能挺过这一关了。

昏迷良久后,王扶之才悠悠转醒,满眼漆黑一片。他意识到自己被埋到了坑道里,急忙呼唤被埋的其他几位战友,所幸都还活着,受伤程度不同。

为了尽快赶到战友身边,王扶之努力将压在自己身上的木头和石头推下,来到其他战友身边帮助他们脱身。每个人都有负伤,较为严重的是苏盛轼,其三根肋骨被压断。

王扶之深知时间不能浪费,外界也在努力营救他们,但干等救援也是不可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坑道里的氧气会一点点耗尽,到了那时才是真正危险的时候。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扶之摸到了一部电话,他毫不犹豫拨通了上级领导的电话,但所有的线路都已被敌军炸毁,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联络的切断再度让坑道的四人陷入沉默。

他们只能静待救援,外界的人一边防御敌人,一边展开施救。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有四人被率先救出,可惜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直到第二天天亮,仍然没有其他四人的消息,在众人准备放弃之际,一只苍蝇的飞出给了他们希望。

苍蝇的飞出意味着还有氧气,王扶之等人可能还活着。在沈铁兵的命令下,工兵连再度展开救援,直至晚上十一时左右,王扶之等人才被挖出,好在他们都活着,好在他们坚持了下来。

经此一遭,王扶之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之心。哪怕多年后,他仍旧会和别人提起这次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如果没有那只苍蝇的飞出,可能自己已经命丧黄泉了。

张力雄、文击、王扶之是最后的三位开国将帅,他们的存在正是向后人证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不易的,是多少的英雄前辈用自己的热血才换来了今日的美好生活。

当代的新青年更应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努力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而不是贪图一时享乐。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