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

拍摄手法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四个角度讲述。其一,是观众的视角,以影片的形式。

其二,是一个女孩子的视角,在作家雕塑前,拿着这本讲述本故事的书。

其三,是作家的视角,回忆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老板的相遇,听闻来的本故事。

其四,是门童,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老板,回忆的这个故事。

如同影片中所说:书和电影只不过是一个人给另一些人讲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思考。

电影灵感来自于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是导演向茨威格致敬的作品。了解了茨威格,也就看懂了《布达佩斯大饭店》。

关于茨威格,大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或者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电影《黎明之前》,讲的就是茨威格夫妇流亡到巴西,自杀的事情,对于茨威格最后复杂情感的再现,有很好的理解。

作为一个犹太人,被迫害,流亡,被要求政治表态,茨威格的沉默被嘲讽为懦夫,纳粹统治下没有地方安放茨威格的书桌,茨威格也并没有为政治正确的一方摇旗呐喊,茨威格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在《象棋的故事》等等一系列作品里,已经很明了了。

精神世界的坍塌,欧洲文化的沉沦,绝望,茨威格说:我没有力量重建自己的生活了。

读懂茨威格,再看《布达佩斯大饭店》,所有的隐喻,所有的影射,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