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是一所以农业为主要特色、农工交替、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黑龙江农业学院,1972年更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学院,199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7年更名为现名。

学校占地面积2200余亩,现有2.4万余名在校生。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提供84个本科专业和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农、工、理、管、文、法、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与境内外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已与美国普渡大学、日本农业大学、德国荷维茨海姆应用科学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学生交流和联合研究等多项合作项目。

学校现有教职工1162人,其中专任教师84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到84.89%,具有高水平教师28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校注重教师发展和培养,持续推进高水平教师建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术科研:回馈社会,服务农业

学校十分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历年来不断积淀和传承着八一农垦人的院校精神。学校立足于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建有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如黑龙江省森林自然保护区学科建设项目、黑龙江省狗盆草亚种分化机制与生态适应性研究创新团队、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为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还注重发挥学科优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积极推进校地产业合作,与清真河林区、东宁市、绥芬河市等地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10余家校外研发机构,转化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校园文化:弘扬正能量,培育民族风情

学校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富有八一农垦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路,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学校创建了“八一操”和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标识,强化了学校文化意识和认同感。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学生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学校注重生活文化建设,学校内有清真寺、韩国文化体验馆等文化设施,为广大师生打造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社会服务:解决问题,服务民生

学校秉承“建功立业、服务人民”的校训,贯彻“立足农业,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合作,以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为主导,策划实施了“致富计划”“社会服务季”等一系列专项活动和机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一系列的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服务项目。学校成立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当地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解决了地方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学校还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展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就业扶贫、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民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砥砺奋进,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八一农垦精神的底蕴和源头。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八一农垦人始终保持在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发展新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秉承八一农垦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农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