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七夕节,不仅有美丽的爱情故事,还有你不知道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农历七月初七日夜晚,气候温暖,草木留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是七夕佳节,也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古人云:「初七日勿想恶事」。

七是古人观察宇宙天地,总结人体规律的重要结论。《周易·复·彖传》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正义云:“阳气始剥尽,谓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阳气来复时,凡经七日。……五月一阴生,至十一月一阳生,凡七月。……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就是说,从阳气灭绝到阳气来复,有个七天的周期。

七夕有因爱而来的祝福,有因爱而来的祭祀,有因爱而来的祈祷,有因爱而来的占卜,因爱而来的努力,却没有因爱而来的纵情撒欢,哪怕只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不属于七夕。如果说七月七日是中国情人节,那么中国式的爱情一定是因了这一天而变得美好到极致:男子阳光努力,女子温柔矜持,在各求己长中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是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太上慈悲,著《道德经》教化中华儿女。道以德显,德是道在人间,而德化人间是通过爱。大爱无言,祖师爷只用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教化我们,最美好的爱情,是要靠“德”来成就的。那么七夕这一天,为了获取祖师爷给爱情最美好的祝福和加持,都有哪些特别的仪式来成就我们的“爱”之“德”?

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这个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被不少人赋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国的情人节。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宁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在中国古代,农历七月初七日夜晚,气候温暖,草木留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月初七与道教道德腊(农历七月七日),道教五斋祭日之一。《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三元五腊

三元节日是:

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

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

五腊节日是:

正月初一日天腊,

五月初五日地腊,

七月初七日道德腊,

十月初一日民岁腊,

腊月初八日侯王腊。

三官大帝

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道教神系中,有几位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汉民族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如《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及诸侯之盟神也,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笃信“三官”,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订盟时,《盟文》开始“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滨,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

五腊节

五腊日,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

正月一日为天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之日;

五月五日为地腊,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

七月七日为道德腊,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之日;

十月一日为民岁腊,是“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之日;

十二月为侯王腊,是 “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之日。

乞巧节、魁星诞、晒书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每逢此节,女子们穿针乞巧,好不热闹。《风俗记》中载有:“七夕,牛郎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浪漫故事。

文人墨客更爱借此为题,频出佳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辛未七夕》李商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可见,无论是女子的穿针弄巧还是墨客的浅唱游吟,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七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广大的读书人而言,也是个重要的节日——魁星诞、晒书节。

道德臘辰

七月初七:道德腊之辰(五帝校生人善恶,道教常住设坛庆贺,厨房“混元菜”供众)、魁星诞辰、七夕节、周灵王子乔飞升、南斗下降、西斗下降、真武下降、西王母上元夫人降现於汉武帝、九天应元保运真君降现、麻姑大仙同王方平真人下降、浮丘玿应真君上升、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道德腊,是为了提醒我们为人,要以德行世间。腊日是祭先祖、百神的日子,道教把古代的腊日习俗继承了下来,是日犯者削禄夺纪。道德腊日,是“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之日,是日道民要斋戒礼诵,以求忏罪消灾,增福增寿。是祭祀祖先以求荫庇的日子。

除了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之外,七月初七为道教五腊日之一的「道德腊」。

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南北朝成书的《赤松子章历》已载此),至今为道教所奉行。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七夕是个吉祥的日子,却唯独不适合交配。农历七月有两天是非常重要,且要禁欲的,其中就有七夕。这在众多民俗古书中均有记载,如:

《急救广生集》:「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欲,勿想恶事。十五日犯色欲,损寿。」

《杨公忌》:「是月初七为道德腊,十五日为中元,二日戒夫妇入房。」

七月除了七夕外,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这一天也是要禁欲的。

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故称为“乞巧”。

一、拜织女

在我们中国的悠悠岁月长河中,七夕还是有很多习俗,象征着我们美好的愿景。拜织女

七月初七,是一个充满浪漫的日子,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一天,被称为七夕节,一个祭拜织女的日子。

据说,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她被人们视为纺织女神,可以赐予人们智慧和巧艺。因此,到了这天晚上,尤其是少女们相约一起祭拜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和美好姻缘。

这一天,少女们非常珍重,进行斋戒和沐浴,提前准备完毕。到了晚上,在月光之下,少女们开心快乐的忙碌着,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尤其是要准备好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并插上漂亮的鲜花,一起焚香祭拜。而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仰视星空,面对织女星,默默许下心愿,乞求女神赐予技艺和爱情,更希望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二、拜七姐

七月七,民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其中七娘会非常盛行,在广东等地被称为“拜七姐”,仪式更加隆重。

七姐,也就是七仙女,指的是织女,在民间,“拜七姐”,基本和拜织女寓意相同,也是祈求婚姻美满,幸福生活。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不尽相同。通常,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

在六月份,提前将一些稻谷、麦粒等泡碗里发芽;到了七月准备更加忙碌,还要竹扎纸糊一座鹊桥,制作各种精美漂亮的工艺品;到七夕夜,按上八仙桌,摆上精美的瓜果和女红巧物等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尽显女儿们的巧艺。

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进行各种游戏。如穿针乞巧、吟诗作对、唱歌跳舞、弹奏乐曲等等,无不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直到深夜才意犹未尽离去。

三、拜七娘妈

据说,在闽南和台湾等地,流传着这样的习俗,七夕节,也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女神。

相传,七娘娘是王母的第七掌珠,尊称为“七娘妈”,也就是“七星娘娘”,也有的特指织女,民间传说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七娘娘是儿童的保护神,特别是女孩子的保护神。这天,流行着一种“成人礼”,当孩子满15岁时,父母带着他们到七娘妈庙答谢,并供奉礼品,感谢庇护和保佑。

七娘妈不仅是小孩子的保护神,而且还是一对对情侣的保护神,保佑他们喜结连理,百年好合。

四、穿针比巧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每年在七夕这一天,女子期望自己能够拥有像织女一样灵巧的技艺。而在当时,评判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是,能不能用一个彩线,将七根针串起来。

在祭拜活动之际,这一天,还有许多七夕乞巧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比如有大家经常听到的“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等活动。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就是比赛穿针引线,看看谁穿七孔针,穿得快,谁就赢。“对月穿针”,是七月初七晚上,祭拜织女星后,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谁快谁是巧手。 “兰夜斗巧”,七月为“兰月”,七夕晚上为兰夜。少女们在一起学习穿七巧针,相互传授技巧。

还有喜蛛应巧,很有意思。七月七,把捉到蜘蛛放到小盒子里,天亮打开;看看谁的蜘蛛网密,则为巧多。七夕节,这些乞巧活动是不是很有意思!

五、喜蛛应巧

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女子望着月亮穿针引线,然后将小蜘蛛和针线放在盒子里,等到明天再去观看,如果里面结成的网是圆的,就说明得到了织女的护佑,能够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

六、七月七日晒书

三伏朝爽晒书篇,庙观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今生福寿全。

趁着天气晴好,将家中的家具清洁干净(将书籍搬出来晾晒),去除掉霉气,去到庙里参拜诵经,以期能够得到善缘。

宜晒书、晒皮草

《云笈七签》云:「七日曝皮裘,可以避蛀。」

《家塾事亲》曰:「七日取角蒿置毡褥书籍中,可以避蠹。」

《法天生意》云:「又可避蛇。收芙蓉叶可以治肿,干为末,醋调一味敷肿上,可消。」

七夕也是读书人传统的「晒书节」,可以晒书、晒皮草,防蛀!

角蒿,就是中药「羊角透骨草」,是一味生长很广泛的植物,七夕这天采角蒿,晒干了可以放在书里、褥子下面避虫,也可以避蛇。角蒿香气袭人、浓郁芬芳,芳香可祛秽。

七、染红指甲

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八、丢巧针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投针验巧,水有张力,针放在上面能够浮着,灯照射后水中会有影子,投针能够有花影,验巧就是看谁的影子好看。

九、拜魁星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护佑科举登榜首。

过去,人们崇拜星宿,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许多能人志士都是星宿下凡,能力非凡。为此,人们非常崇拜各种星宿神仙。

魁星就是魁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就是魁星。“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在古代认为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当然也是莘莘学子最崇拜的神,祈求自己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在民间,农历七月初七,又被称为“魁星生日”,在这一天,人们不仅拜织女,也是祭拜魁星活动的日子。准备好丰盛的祭品,进行祭拜,保佑金榜题名,一举夺魁,名扬天下。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如吊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传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鱉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要拜.“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和拜织女相类似,下面j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在家拜魁星。

七月七的晚上在家中阳台下,仰对星空,摆好神案,上面需要净水三杯,香炉一个,香用沉香为宜。备好蜡纸、香花、香茶、水果水果2样,然后净手对魁星的画像,或者设置牌位,牌位供俸:“文昌梓潼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神位。神位用红纸墨汁书写,上香叩拜,默念魁星宝诰三遍。

魁星宝誥

至心皈命礼: 魁罡正气 奎壁元精 两极萃华 五行秉德 匡扶文运 居二十八宿之微垣考核士流 察三万六千之善行 缘捐德而空中烁眼 凭阴功而暗里点头 开愚性以聪明 启迷心以颖悟 广布孝友文章之化 襄赞功名禄秩之权 文武场中 春秋园内 鼓笔飞鸞而焕彩 剃须释褐以梯荣 判金榜于七曲天宫 衡玉籍于桂香殿宝殿 大悲大愿大仁大威 锡慧通灵扶文助道 东方木宿魁斗星君

然后祈祷说出自己名字生辰为别人祈求就说他人的名字生辰,弟子XXX谨以鲜花果酒之仪供奉敬献于文昌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座前,祈文昌高照,文星武星照临,佑弟子XXX灵气降神,文华清秀。神识通明,智慧聪灵,心光自然,进修德业。然后磕头礼拜。待香尽后,烧化纸钱。茶水倒于阳台外即可。

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1. 种五生盆,供养好姻缘

七夕前数日,就要准备了,把绿豆、红豆、小麦等五谷,浸泡在盆中,养出细长的芽苗来,这就是「五生盆」了,七夕这天把它拿到阳台上,供养牵牛星。

其实这也相当于是供养自己的姻缘。小小的芽苗绿植会让心愿生根、发芽、结果!

▌2. 摆巧果,女孩子求灵气

巧果就是用米、油、面粉做成的那种老式点心,类似于古装剧里的那种,好看又好吃。

各地都有很多好吃的点心,家里有女孩子的别忘了买些回来,七夕这天在桌子上摆一摆,并且专门为女孩子过七夕好好吃顿饭,让她从小就感觉:身为一个女孩子是很庄重、美好的事,美好得甚至带着些银河系的仙气儿。

其实乞巧不只是乞求一双巧手,更是乞求一颗细致玲珑的女儿心。

▌3. 夜观星

七夕最早的来源据传跟星宿崇拜有关,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古代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

单身的女孩子更要拜银河,在南瓜棚下冥想,传说能收获千年不渝的爱情。

这些七夕的忌宜真真都和美好的爱情有关呵!所有因了爱情的美好而做的努力,全在这里。如果都努力做到了,我们的爱情,怎么可能不得到神仙最美好的祝福与加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