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意是啥?

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含义,几乎家喻户晓。好像人人都可以回答: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先不说大家读完有没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它们共同的主语到底是什么?

当然,有人会说原文如何如何: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但人家明明清晰说明了,“而后”的前后关系啊!

一,看起来一切合理,但却缺乏一个主语。

格物,其中的“物”指什么,如何“格”?

致知,其中“”指极致,是什么事情达到极致?

诚意,就是意念诚实,问题是怎么才算诚实,又怎样让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安定情绪吗,那古人思考问题依靠什么,难道不是“用心”吗?

……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习惯上对古人“言听计从”。

但“言传九遍痰成鸟”的故事大家忘记了吗?

说的是:一个老人喘不过气来,经过名医治疗,终于吐出一口浓痰,痰中带有一根发丝,病情平稳了。

这种故事被广为流传,从吐出一根发丝到吐出一根羽毛,再到吐出一只鸟。最后变成“名医从老丈喉咙中掏出一只鸟,治好了病人”。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现状,一代一代附意,一代一代的“润色”,慢慢变成了垃圾文化。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号称“宗圣”的曾子建立的秩序说。

秩序者,层层递进井然有序、上下关联也。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子。

可见,他是一个大儒,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

而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社会秩序。

“宗圣”,指秩序的缔造者。指一个学说中对各种认知的“先后秩序”的排序。

宗圣,宗门之圣。宗门就是一个组织体系。

这如同企业中各个管理机构,从上往下有一条行政秩序。

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一样存在先后顺序,前后秩序。

它们都有一个主语,就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事物运动变化过程。

对这些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认知,存在有一个先后顺序:

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序而来。

各个词组的含义解析:

1,格物,指科学研究,也就是理论分析。

古人对事物起因动果的分析称“格物”,意为,把事物起因动果分解成“一格一格”分析研究。

现代语言是,把事物起因动果分解成“一科一科”分析研究。

可见,格物学就是科学;

2,致知,指技术运用,也就是实践检验。

,指对认知达到极致。而,达到极致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人的认知可以形成自己的方式方法。

这种方式方法,也称“工艺技术”。

所以,致知,就是对技术的运用或者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3,诚意,指认知上不能出错,特指认知中“信息采集”方面。

其中,意,指意念,也就是思考问题的念头。

意,指念(意念)头必须正确。也就是第一眼不能出现认知错误。

比如,人家制作红烧肉,你第一眼就认为人家在做红烧鱼,这样的先入为主,不可能认知正确。起心动念就错了;

4,正心,指整顿思维方式,特指“信息处理”方面。主要指琢磨、研判。

其中,古文中“”,是现代语言表达的脑筋、脑力、智慧。并非心情;

5,修身,指调整认知方式,特指“信息输出”方面。主要指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输出。

古文中的“”,指提建议、想法;

见,道德经中“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指圣人提建议,不会急于表态,他们会深思熟虑后才说,看起来比别人靠后但认知却超前;

他们会站在事物运动变化之外,客观分析问题提建议,所以他们的建议经得住时间考验。

可见,身,指思考、建议;

6,齐家,指从小处着手,把治理家庭当成一个试验品。

古文中“”,指类比

如,庄子的“齐物论”,说的是:所有事物都有一个类似的起因动果

7,治国,指做大事。比喻可以真正实践活动了。

因为,治国是不能反复实验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后才能真正实施。

而,之前的“齐家”相当于现代语言中“实验田”;

8,平天下,指可以把自己所学运用到所有方面。

意思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动果完全搞明白了,可以全方位实施了。

这里的“平天下”,并非“荡平天下”。而是“普惠天下”,让全天下人都受惠。

这种“受惠”指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动果”的认知方面。

主要指建立理论体系,让人们认知世界更加便利和容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翻译过来就是:

理论研究而后实践检验,再调整认知能力,再作些小范围的验证最后全面推广。

也就是:建立理论体系,对理论性体系进行修正,再小范围验证,最后确认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四,这种论述,在道学、佛学中都有表述:

老子说“不亡者寿”,指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大家都可以使用,人们不会忘记那个体系建立者。那个体系建立者将永垂不朽

佛学中有“超度”,指建立了一个认知事物运动变化的理论体系后,可以指引人们很好的认知世界。佛学中的“超度”指“指引、引导”。

这些都是现代语言表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如牛顿定义,相对论,杂交水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