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

BE美学天花板的极致爱情。

什么书都看只会害了你。

很难想象两种极端评论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本书上。

窄门,就是这样一本闻者哭泣,读者无言的巨作。

炸裂的故事剧情是众人吐槽最多的地方。

我爱上了我的表姐,我的表姐也爱我,我的兄弟爱上了我的表妹,乍一听很合理对吧。

但是,我的表妹爱的是我,我的表姐知道表妹爱的是我,所以我的表姐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表妹的幸福,故事到这里也不算离谱对吧。

反转来了,我的表妹不愿意看到表姐牺牲,于是随便找个男的嫁了,我和我表姐又相爱了,到此也能接受。

可是结局却是,我的表姐为了让我和上帝在一起,选择孤独终老,留我一人在风中凌乱。

把这段话理顺,你就读完了整本书。

如果你是剧情党,看到这里点赞收藏转发就可以离开了。

但,我相信你也想知道为什么阿丽莎会这么做。

阿丽莎就是表姐。

我是杰罗姆。

表妹是朱丽叶。

我的好兄弟是谁无关紧要。

那么现在属于我和屏幕前已经看完窄门的你,我们的交流才刚刚开始。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窄门的悲剧部分是从杰罗姆和阿丽莎互换书信开始的。

我离你越近,我离你越远。

两个相爱的人在长期不见面的情况下,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你会在自己的内心构建一个完美的伴侣。

但是长此以往,就会迷失其中,在一封封书信中,阿丽莎心中的杰罗姆不再是一个伴侣,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于是她便失去了自我。

从阿丽莎残留的日记中,我能想到一个画面。

身穿比身形略大,灰色有布丁修女袍的短发女生,坐在坑洼的木桌椅上书写着什么,屋里没有烛火,但是月亮很大,透过木窗,恰好将光投到日记本上。

仅是画面就充满了清冷破碎感美学。

阿丽莎用苦行僧牺牲自己的方式,为周围祈福。

但是为什么一定都要让阿丽莎承担这一切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道,所有没有走到最后的故事,最悲伤的部分是初相遇。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至少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仓央嘉措的悲悯。

信仰上帝,追求禁欲。

洁身自好,家门不幸。

阿丽莎的母亲性情风流,甚至挑逗自己的侄子杰罗姆。

卧室,沙发。

客厅,阳台。

从不背人。

甚至当着阿丽莎的面与军官大行苟且。

阿丽莎终日惶恐,而这个时候,杰罗姆如宇宙的第一道光,照亮了她的生活。

风景不在晦暗。

星辰开始闪烁。

信仰与诗歌交杂,爱情与理想具象化。

爱就要爱的热烈。

此时他们应该结婚的。

不出意外,上帝要来搅局了。

求学,兵役,书信往来。

而这个时候朱丽叶则是数次为了杰罗姆的归属发生争吵。

这一段书中并没有写,但是一定是发生的。

一个家庭,就算父亲在疼爱女儿,可是遭受女儿生母背叛,自己被周遭的人嚼舌,一定会对生母的遗留反感,并且会把更多的疼爱给到小女儿。

杰罗姆离开的这段岁月,一定是阿丽莎人生黑色的开端。

畏首畏尾,闲言碎语。

阿丽莎只能把心寄托在杰罗姆和上帝身上。

就和当时杰罗如同一道光出现在阿丽莎眼前一样。

此时的杰罗姆就是阿丽莎的上帝。

祷告不是祈福,是对另一个人的思念。

也是在这个期间阿丽莎萌生了让杰罗姆接近上帝的想法。

进入那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的窄门,与上帝同行。

我爱的人啊,是那么纯粹,善良,他拥有世上所有的好品格,浮生沉浮,切莫让他红尘加身。

朱丽叶则是导致悲剧出现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帝说,人生来就有罪。

想要进入窄门,必须遭受苦难而赎罪。

但是朱丽叶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反而得到了俗世的幸福。

结婚生子,爱自己的老公,富裕的生活。

如果人人都如此简单就可以得到幸福,那苦行僧的牺牲将毫无意义。

可是,朱丽叶真的幸福嘛?

结婚之前的朱丽叶爱诗歌,爱生活,感恩一切,如同百灵鸟。

而此时的朱丽叶,则是和普通人无疑。

顺滑的头发裹了头巾。

漂亮的脸蛋不在欢笑。

勾人的身材逐渐臃肿。

当崇高的理想的帆船遇到现实主义的礁石而沉底的时候,理想是否就会落入无尽的深海?

看着这一切的阿丽莎,不由的想起了杰罗姆,他之后也会如此的丢掉自己么?

惶恐不可度终年。

“世俗的爱情会让我从理想的高空坠落。”

阿丽莎的爱情在此时已经死了。

而爱情是阿丽莎的全部。

上帝说过,一个人若想挽回自己的性命,便必死无疑。

此生谁料,昨日花灼灼,今朝花欲落。

我多想这个时候笔锋一转,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独自航行的爱情巨轮终归迷失汪洋。

最后,用阿丽莎的年少时的话做个收尾。

“我认为人死之后,关系反而变的更亲密了,就算是活着的时候,已经分开的两个人,也可以在死后彼此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