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但在实际实施中,是教育者具有高度主观的行为。不同于有明确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时,主要凭借的是自己的经验,即使发达的现代教育也是如此。当前社会过于强调教育的结果,过于轻视教育的过程,所有人都一心希望学生进名校有名师指导,仿佛“名校名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这其实是对教育过程评价的缺失,其实只要正确理解教育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合适的教育环境,达到最好的结果。

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评价教育过程的理论,而非达到某种教育结果的理论。基于这套理论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期望能够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了达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向知识”的目的,更大程度的表现出学生的多元智能强项,仅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是无法做到的,还需要三个辅助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观察评估者,他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获取每个学生的信息,并以一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教师、学生的父母和学生们自己。当然,这也并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强制评估,如果某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茁壮成长,那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顺其自然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即可;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观察评估者首先就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学生的认知模式,然后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再进行观察和评估。观察者和评估者理论上应该是2个岗位,各司其职,以尽可能保证记录结果和评估结论的客观和公正。

另外两个角色是中间人角色,一个是学生-知识中间人,另一个是学校机构-家长中间人。

学生-知识中间人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有别于仅仅灌输知识即完成任务的教师,中间人角色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挑选相匹配的课程(尽可能在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估的情况下,还能够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并且应该准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供选择,以便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展现学生的智能轮廓。如果是必修课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这些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比如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语文和数学,但是每个孩子的理解力不同,在教学上不应该采用单一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通俗的讲,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学生,和用五十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后者必然效果好得多。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教育体制的“填鸭式”学习、标准化考试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学校-家长中间人通常指学校的班主任,或机构的学管师、课程顾问等岗位,主要负责与家长沟通。在多元智能评价的任务中,这种中间人是根据一名学生在学校所表现的智能轮廓,向学生以及学生的父母进行介绍,家校共同帮助学生,探索适合他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感兴趣的职业。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在于串联学生的校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工作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延续,也让父母更好的客观的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避免随波逐流的教育投资,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进行科学、理性的规划。

每个人的人生都多彩多样,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医生和教师,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任意的、理想的职业环境,对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向着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向的探索尝试,会极大的避免学生教育的失败,不论对单个家庭,还是对社会大众,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多元智能评价过程中的三个角色定位完成后,具体做的工作就是搭一座桥: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让不同的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理解和学习各种知识。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是没有终点的,有意义的考试应当有助于识别不同的认知特征,尤其是那些用于“入门”的考试(如大学的入学考试),应该设计得能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长处、表现出他们的最佳水平,这样才能足以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很少,考试往往用来考验人的弱点而非人的长处,仅仅起到确认是否达到入门门槛的作用,并没有更多的作用。更可惜的是,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以及私立学校大部分都是为了迎合这种考试而存在,与考试本身成为了竞争关系,不断放大这种“考验人弱点”的特性,加强考试强度和难度并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无形中近乎关闭了学生发挥长处的大门,使学生与真正的认知能力(或者说理解知识的能力)之间,产生了“护城河”。

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护城河”,在学生和真正知识之间“搭建桥梁”。

列举以下四个场景进行说明:

1.某个学生在某一领域具有天赋强项,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乐于在其中,不断的探索这一领域的知识,并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成功的体验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的性格特点,对其他特性同样产生积极的作用。

2.利用学生在其强项领域的学习特点,引导其进入相对弱项的领域,增加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吸引力和理解力。如对于一个有音乐智能强项的学生,如果将数学任务配以音乐的话,可能会对其更具吸引力。

3.利用学生在强项领域学习的内容,引导其参加其他领域的学习。比如,可以引导一个对机械感兴趣并表现出能力的学生,去尝试阅读、绘画、搭建有关机械的内容。

4.通过发现学生在某个领域的优势,尝试是否有利于其他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一个对音乐节奏很敏感的学生,对语言或运动领域的节奏也可能做出反应,这种积极的反应可以被尝试是否有利于语言或运动领域的学习。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因此不论是围绕学生的各方角色,还是各种教育手段,都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要素之一,而不能是完成动作任务即结束的结果。

因此,多元智能评价体系最理想的用法是: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学生本身并不起眼的天赋强项,在课堂中让学生发挥出强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学会强项领域的学习,在这一领域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再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将强项与其他领域和学业水平相互关联,完成学生和知识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将学生弱项的技能,融合进学生认为有意义且感兴趣的任务里,激发起学生对掌握弱项领域技能的渴望,进而获得对弱项领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欲望,完善成为自己长久而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我目前所做的科创类课程为例,我们以乐高积木、电子机器人和少儿编程为载体,课程主题涵盖了生活、科技、社会、生物、机械、工程、建筑、航空航天等诸多知识,学生在参与其具有兴趣或强项领域活动时,会显得非常快乐、投入、具有创造性,能明显自发、专注、注意力集中地参与活动,在课堂上也更易于交往和合作,自信和自尊也有明显增强,并且会尝试帮助陷入学业困境的学生重新获得成功,这些积极的现象都有诸多案例。

但是,必须要看到,当前不论是作为教师、家长或者其他教育相关角色,都很难有能力(或时间)来完成教育评价过程引导的尝试,所以也造成了家长、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等各方,对其他各方都有着极高的期望值,在学生的学业结果不理想时,更倾向于相互埋怨,最终形成了畸形的教育培训市场,也引发了大量的家校矛盾。

研发多元智能评价体系,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渠道,科学的规划学生的学习成长方案,不仅为学生日后在学业上的发展提前做准备,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激发他们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获得学习能力,带给学生终身的积极影响,这对每一个学生终身的学业和事业发展都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一篇更新:《多元智能理论:数学逻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