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是诗人岑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盛唐有两大诗派。一派叫做山水田园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一派叫做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
除了这几位以外,盛唐诗坛上,还有李白,杜甫叫做两大高峰。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高峰。
那么,这几位诗人是盛唐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二王。
他们的人物关系简单的描述一下。
杜甫最崇拜的是李白。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李白在当时非常会炒作。他在诗坛上就是一个超级巨星,自己也会包装自己。杜甫却默默无闻,直到杜甫死了之后50年,杜甫在中唐诗坛上才开始有了光彩。所以杜甫没啥名气,杜甫崇拜李白。
李白跟高适是好朋友,杜甫跟高适也是好朋友。他们三位曾经一起组了个旅游团,到处旅游。岑参也加入了这个旅游团。
杜甫推荐过岑参做官。杜甫跟岑参兄弟两人还一起旅游过。
岑参最崇拜的人就是高适。
孟浩然跟李白是铁哥们,好朋友。
孟浩然跟王维是好朋友。
李白跟王维不说话。
王昌龄跟以上所有人都是好朋友。
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这几个人之间复杂的爱恨情仇。恨主要存在于李白跟王维之间,他们两个人关系有点不好,不说话。玉真公主对他们两个人都是青睐有加,主要青睐王维。
岑参做过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市长之类的官。他做过一州刺史,那么他的父亲也做过刺史。但是对他家的人来说,做了刺史,这样的官不算大,算是很卑微了,因为他们是出自相门。
他的太爷爷辅佐过唐太宗,是宰相。他的曾祖父叫岑文本,是辅佐唐太宗的宰相,是开国宰相。
他的伯祖叫岑长倩,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但是他后来因为反对武则天,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武氏家族报复,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掉,满门抄斩。
他的伯父叫岑羲。岑羲是睿宗时代的宰相,也被斩首。
那么,岑参的爸爸并没有被斩首。岑参的爸爸保住了性命,但是他家已经开始没落。岑参的父亲死的还很早,全世界的一流文人的老爸,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死的早,没落贵族,流亡。岑参的父亲死的早,没落贵族,但是不是流亡。他父亲还蛮好。
那么,岑参相门之后,这一家人在岑参已经非常没落。在没落家族,在没落的贵族,官僚家族里出生的有才华的人,要么选择归隐,要么选择出来做官来光耀门媒,来振兴家族。但是,岑参似乎在这两条线上来回弹跳,一会就像李白说的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会说我干嘛要理你们,一会又觉得不行,我得要实现抱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要努力。我要巴结权贵,我要攀附权贵,我要获得话语权,我要实现政治理想,我要光宗耀祖。所以岑参始终在这两种选择上来回彷徨着,一会要努力努力,我要当官,一会,算了算了,我要归隐。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这种强烈的矛盾和对立,来回的反弹。
他是河南南阳人,如今的新野,曾经做过嘉州刺史。他之前做的都是更小的官,他在幕府里面做判官,他在幕府里面做书记,做的都是一些小官。直到后来,嘉州刺史,算他做的大官了,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岑嘉州”。
杜甫做过拾遗,也做过工部员外郎,人们把杜甫叫杜工部,杜拾遗。古时候,人们喜欢称官名,柳柳州,柳宗元做过柳州刺史。他做过掌书记和判官。
什么叫幕府呢?以前的王侯将相有的权力大的可以开府治世,可以自己设自己的下属官员,而不需要经过中央的任命。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它既好也坏,好就好在他有一定的自治权,他的工作效率,行政效率特别高。坏就坏在他跟他的臣属幕僚之间,形成了隶属关系。在有些特定的时期,他比较容易拥兵自重,比较容易结党成派,跟皇上抗衡。所以自古以来,这两种力量也在一直角逐,一个是幕府势力,一个是朝廷,这两种势力也在一直角逐。
像范仲淹就提倡要开幕府,有些官员不要由中央来任命,效率太低。有些人,提倡一定要中央集权,事无巨细,收权到中央。
那么,他曾经在高仙芝幕府担任幕府掌书记,第一次出塞。第二次出塞是他在封常清的幕府里。
那么我们来看岑参的家庭信息基本情况。
他家境孤贫,小时候爸爸死的早,只能从兄受学。
从兄指的就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
他跟着从兄授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读书,九岁可以赋诗写文。他也是个天才少年。
岑参20岁来到了长安,开始献书求仕。
唐朝的时候,文人们需要经过一些达官显贵的引荐,自己就写点东西寄给人家。到人家家门口守着,见到了人家给人鞠个躬,作个揖,行个礼,把自己写的诗,写的赋,写的文章,写的笑话,写的小说递到权贵手里。还有写笑话的,还有写小说的,唐传奇就是这样兴盛起来的。唐代的传奇小说就是在当时的风气下,文人们想要展现一下自己的文笔,写个小说给权贵们看看,他也在那里献书。
当时那些关键的文人士大夫的仕途上比较关键的几个人物,有举荐权的几个人物。这些文士们,在那里天天的追着,所以杜甫也写:暮随肥马沉,跟在人家的肥马后面吃着土,跟着天天吃人家的残汤冷炙,到人家门口求见人家,最后吃剩的饭,让这些穷苦的潦倒的文士有口饭吃。
他们就这样,很心酸,非常心酸。最后奔走于河洛之间,漫游于河朔之间。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了三首诗,这三首诗比较重要。当然他还有上百首的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那么,前两首写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的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是他第二次出塞时写的。他的长官是安息节度使封常清,唐代名将。他和高仙芝都是打新疆那一带,然后屡获战功的,朝廷认可的名将。
他的两位老板,高仙芝和封常清,最后都被诬告而死。在安史之乱的时候说他们出师不利,被宦官监军诬告,两个人都被杀。
在他俩死了之后,岑参就更没有希望了,他最后被罢官东行都困难。最后死在成都,死在西南。
他在走马川,送封大夫西征,要进攻的那个地方,现在在甘肃敦煌,要去敦煌那边,于是他先后写了这两首诗来送给封常清。
还有一首诗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个武判官是他的前任,是岑参去做判官的,他的上一任判官。他被派去到前线当了判官。那么,这个武判官就可以卸任不当了,回京城去,另有任用。于是武判官回了京城,他送武判官回京,写了这首诗,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那么岑参诗的特点,简单用几个字来表达一下。
第一个,奇。
杜甫有一首诗,跟岑参,兄弟两个人共同去旅游的时候,第一句叫做: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兄弟两个人都喜欢奇怪的东西,喜欢标新立异,不喜欢跟别人一样普通平常。所以岑参的诗,尤其我们这次讲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景。
第二个,浪漫。
他是奔放的,豪放的,张扬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手法里经常有浪漫主义的写法出现。
第三个,贴近西部民族。
因为岑参,他常年在边塞生活,他对这些西部的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非常了解,所以他的诗里面提到这些羌族,回族,提到这些西部民族的时候,他有一种亲切感,他对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了解。
边塞诗又叫出塞诗。以前的塞主要在哪里?北边的最多。在北部,不光有西部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族和西域各民族,还要面对中部和东部,所以边塞一般在北边。
因为边塞在北边,所以我们说塞上就是塞外,塞下就是关内。那么出塞时,在汉朝的时候,然后魏晋六朝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边塞诗。在汉朝的时候,汉人主要跟匈奴打仗打的比较多。
在汉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围了,冒顿单于把刘邦牢牢围住。刘邦孤军深入,然后眼看就要死了,英明一逝的刘邦,几乎就要死了。他以步兵抵挡冒顿单于的骑兵的进攻,抵挡了六轮,都没有被冲破冲散,但是感觉自己要死在这了。很难过,说我英雄一世,我跟项羽争霸的时候,我都没有输过,韩信穷部那么厉害,我都把他们收拾了,结果我今天要死在这里。眼看他就要灰心了,结果他有一个谋士叫陈平。他说,陛下,你看他们的单于跟他们的胭脂,胭脂是他们的王后,单于跟胭脂两个人感情特别好。经常骑着马到小树林子里去约会。他们两个人好有感情,我们可以买通他的胭脂,让他跟我们说好话。结果,刘邦就派了一个特工小分队,趁着傍晚的大雾钻到人家的军营里,把礼物献给了胭脂,胭脂第二天就跟单于说,我们不要为难汉人的皇帝,我听到军队里的是人说,大汉的救兵就快到了,他们一来,我们两面夹击,我们就完了。而且我们把汉人的天子杀了的话。汉人不会放过我们的,我们干嘛要为难他呢?最后把单于给说动了,于是单于就打开了四面包围圈的一个角。
单于简直是在秀他的战马,这次包围北边用白马,南边用青马,西边用黑马,东边用红马,骑兵的马的颜色都是统一的,他把这个包围圈撤开一个角,刘邦的士兵就把弓都拉满弦。从这个包围圈的缝里就撤出来,因为觉得害怕有诈,趁着早上的雾气,全军撤出。撤出了之后,一回去就把十几个跟他建议他打匈奴的人全杀了。把那个反对他打凶奴的人从牢里放出来,封了个关内头。他这人知错能改,然后他就下了狠心,把其中一个公主嫁给了单于,跟单于和亲,于是汉人跟匈奴的和亲就开始。到了后来,汉人跟匈奴之间战争不断,到汉武帝的时候把匈奴打惨了。所以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了边塞诗。然后到了六朝,也有边塞诗。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时候也有边塞诗刚起步。
隋朝的时候,边塞诗开始兴盛。
唐朝的时候,边塞诗达到顶峰,尤其到盛唐时期,全国一共有兵58万,但是却统治着一个比现在还要大的疆土。他的兵员素质也挺高,早期的唐朝是征兵制。平时是老百姓,然后把你叫着,招呼你,你就必须得服役,然后去打仗,打完仗了回来,你还是老百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到了唐朝中期,开始服兵制,建立折冲将军府。老百姓都在壮年的,一边生产生活,一边军训似的。天天拉练,健身,锻炼,训练,然后还要让你干农活,最后打仗的时候别人从折冲将军府上来领军队去打,打完了再还给折冲,这叫服兵制。
最后,唐朝用了募兵制,直接谁能打仗,我给谁钱,工资很高,一个人参军,全家人吃饱,所以兵员素质越来越高。兵员素质越来越高,作战能力也越来越强,唐朝到了盛唐时期就开始了募兵制。这个时候军队就强盛起来,同时有一个副产品就是边塞诗。
既然是职业军人,不是说我打打仗,我就回折冲府了,不是说打打仗,我就回家去种田了。而是我这辈子我就是干这个的,而且我一待就要待好多年。
我也没有功夫谈恋爱,我在边塞上没有功夫,我在这里就跟我这帮兄弟们在一起,跟我的长官们在一起。这个时候,我看着这苍茫的景色过着这乏味的,无聊的,孤独的,边塞的生活,我感到很苦闷,我要把我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这时候边塞诗就很繁荣。
这么个过程,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这时候主要写边塞风光,还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满腔热血和报复,和边疆战士们思乡的这种愁思,情思,想家,这个历朝历代都有。
宋朝范仲淹: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了,思乡也是特别容易写。
花木兰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思乡了主要意向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胡天等。全是这种跟边塞生活息息相关的。
让我们再来看,唐朝边塞诗根据不同的时代,它有不同的风格。
第一个,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塞的烽火狼烟点着了,传到了长安,我心里面怎么能平静?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将士离开了皇宫,直奔战场而去。龙城是匈奴祭祖的地方,是他们的老巢,这个行军速度也太快了。
牙璋辞凤阙。将军刚离开首都,一下子就把人家老巢给包围了。
雪岸凋旗画。雪下的太透,把这个战旗的颜色都给褪去了。
风多杂鼓声。刮来的风里面夹杂着战鼓的声音,这个战争的画面好激昂,好痛快。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可去战场上当一个百夫长,去上阵杀敌,我也不要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这是初唐时候,大家的热情。
杨囧的《从军行》,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发牢骚,觉得唐统治者太重武了,重视武将,不重视文事。
杨炯在那发牢骚,这个说法也有,我认为也合理。
第二个,盛唐的昂扬,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弥漫,战士们身经百战,把自己穿的金属的铠甲都磨穿了,磨透了。打不破楼兰古国,打不到那去,我发誓我不回家。
这是盛唐的昂扬。
第三个,再看中晚唐的无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提到月亮,就知道思乡了。尤其是银白色的光,让人思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道哪里谁吹响了芦管,所有的征夫都望着自己的家乡都想家。
这是中晚唐边塞将士们的无奈。这个时候早都崩毁了战士们的荣誉感。华夏民族的沸腾的热血,在中唐和晚唐这种尔虞我诈,割据势力和李唐王室的斗争和相互的制衡之间,战士们早都没有这个心思了。
守边的战士已经没有那种热血了,他只想早日回家。
安史之乱之后,汉人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饱受战争之苦,大家看透了战争。
就像美国的海明威,刚开始觉得战争是如此的光荣,结果他到了战场上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他说:什么光荣,哪有所谓的glory,没有所谓牺牲和光荣,都是骗人的。这战场上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那样把人推进去,全部绞杀,只不过屠宰场的肉是用来卖掉,战场上屠宰的人是用来埋掉罢了。
海明威也看透了战争的这一点,所以朱满堂的时候,人们也是,原来跟我们说的所谓的军人的荣耀都是骗人的。
所以这时候大家不考虑这种光荣了,他们只想回家。
边塞诗变得低沉了。但边塞诗有味道,在它的这种昂扬,他的这种男子气概,所以当他一低沉,边塞诗就没落。
我们来看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非常精彩的一首边塞诗,它可以排到边塞诗的前几名。
它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来看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
百草指的是一种西部的晒干了以后就变白的草,做百草解释就好。古代的诗文作品中,东南西北风跟春夏秋冬季是紧密对应的。如果说东风又绿江南岸,就一定是春天。如果说南风知我意,就一定是夏天。如果说西风紧,北雁南飞,就一定是秋天。如果说北风卷地百草折,就一定是冬天。东南西北风对春夏秋冬季。
北风卷地白草折就是冬天。虽然他说胡天八月即飞雪,但是这已经不只是八月的事了。古时候,农历一二三月是春,四五六月是夏,七八九月是秋,十十一十二月是冬。虽然这八月就开始飘雪了,但他写的应该已经是十月初的事了。农历十月初,寒冷的冬天的北风,凛凛的北风席卷着,卷动着。
凛凛的北风卷动着,席卷着大地,把百草都吹断了。
胡天八月即飞雪。
胡天指的是塞外或塞北的天空。这塞外的天空到了八月间,就已经开始纷扬的落雪,纷纷飘雪了。
农历八月,也就是现在九月份。九月份下雪,在一些戈壁沙漠和山区里,夏天都可能下雪,夏天都有积雪。这很正常。
俄罗斯还有一些地区,夏天的时候那雪更大,雪特别大,零下十几度。俄罗斯还有一个小村子,是全世界最冷的村子。一月份的时候,平均气温零下50度。烧开了开水,接一杯往空中一洒,落下来全是冰块。最低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70度。
人类最适宜的一条生存带,北纬30多度。人类最适宜的那往北和往南都不是这样,尤其往北很冷。
北风呼啸着席卷大地,百草都被吹折了。在这塞外的胡天里,农历八月就已经开始大雪纷纷。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然间,好像是一夜的春风吹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眼前仿佛看到了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但实际上是不是梨花开呢?不是的,那是什么花呢?那是冰花。雪花太小了,冰花盛开。一下子把这树上全都铺上了冰雪,看着好像梨花盛开了,那么美,实际上是冰花。
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散入珠帘湿罗幕。
珠帘和罗幕指的是珍珠做的帘子。罗幕指的是那种上好的材质的幕布。但实际上在军队里可能没有这么高调,可能没有这么昂贵奢侈的用品。它只是美称,它只是说这雪花,也飘进了帘子。飘进了军帐的这个帘子,打湿了军帐里的幕布。它只是美称而已,在军队里要那么多珍珠帘子干嘛?雪花飘散进了帘子,打湿了银帐内的幕布。
狐裘不暖锦衾薄。
我穿着狐狸皮的裘皮大衣,都没有感觉到暖和,盖着颈被,只感觉颈被也太单薄了,太冷了。
裘是什么意思?集腋成裘,狐狸的胳肢窝底下的那点皮拼成的大衣才叫裘皮大衣。我就算穿着狐裘,披盖着颈被,我也冷的直哆嗦,这个天气好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
角弓指的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将军的硬弓,我拉都拉不开,都结冰了,冻上了。
都护铁衣冷难着。
都护也是军官。都护的铠甲,冷的都很难穿在身上,穿上去就好冷。因为钢铁金属是热的优良导体,你挨一下热量就被吸光了,这一处又做:都护铁衣冷犹着。这还有一个版本是“冷犹着”,就是都护铁衣这么冷,我还仍然穿着,我不穿可不行。
但实际上,军队里的人也不会光着胳膊去穿那些铁衣的,他身上会穿一些用羊毛织成的一些纺织品穿在身上,然后套上铁的,就像苏格兰人,他们有一种毛线羊毛线织成的一种帽子戴在头上,然后再戴着铁的头盔。后来就演变成了贝雷帽,全世界通行的那种软帽子。那软贝雷帽有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头上可以戴铁盔。先戴个贝雷帽,再戴铁盔。
将军们的硬弓在这冰天雪地里拉都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的很难穿在身上,让人难以穿着。这里明显是互文,将军和都护们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铠甲太冷,难穿在身上。
然后我们来下一部分。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原来指的是北部的湖,大漠里的大湖。但是后来人们一般用瀚海来指代沙漠。
阑干指的是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冰就是这沙漠中结了厚达百仗的冰。沙漠中结了百丈的冰,这冰的表面上有纵横的栏杆般的裂纹。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而有很多裂纹,结了这种有裂纹的冰。
大家如果去过沙漠,看过沙漠上结的冰,就知道我说的那个样子了,不是溜冰场上那种冰,看着特别平整,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小的裂纹。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万里长空中凝结着厚厚的愁云,让人看了心情都不好的愁云。万里长空中凝结着这种厚厚的愁云,愁云惨淡万里。
或者天边这厚重的愁云,聚集在一起非常惨淡。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有一个意思是款待别人用酒宴。款待别人叫饮。拉着马去喝水,也叫饮马饮羊,那是另外一个意思。
请人喝酒也叫饮。中军指的是主帅的营帐,叫中军仗。在中军帐里,在主帅的帐里,在主帅的大营中,在主帅的帐篷里。
置酒是白酒。在主帅的帐篷里摆了酒宴来款待那些要回京城的客人。这里就指的是武判官。
在主帅的营帐中,我们摆了酒宴来款待将要回京的客人。
胡琴琵琶与羌笛。
还邀请了军队里的乐手,奏响了胡琴,琵琶和羌笛来助一助酒兴。因为在边塞上就流行这种乐曲,而且这种乐曲比汉人的那种典雅悠扬的乐曲更来的有味道,大块吃羊肉,大口喝烧酒,然后听着这琵琶的急促,羌笛的忧伤美极了。
配得上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这块大地上,在这北方的青山和绿水之间,特别适合画笔墨山水画,泼墨泼上去,看着就像中国的北方。
荷兰风车金色向日葵,你拿笔墨山水画不出那个味道,可是你拿油画画出来就特别有味道。这叫一方水土一方人。
在这东南部,汉人聚集的地方,大家弹着古筝,吹着笛子,吹着箫,吹着笙,鼓瑟吹笙,有种文人士大夫,汉人士大夫的这种悠游自在和深邃。
但是你在西北,你搞这一套吹响这种迷你之乐,在战场上是不受欢迎的。军队里面不爱听这个,军队里面只爱听十面埋伏。军队里面只爱听聂政赐韩王曲。军队里面只爱听兰陵王破阵曲,就爱听这种琵琶曲,当当当的这种,特别悠扬。听着昂扬的军乐,大口的喝着酒,大块的吃着肉,大声的倾诉着你走了,我会想你的兄弟。这才符合送别的一首边塞诗的场景。
然后,最后一部分。
纷纷暮雪下辕门。
辕门指的是军营的大门。军营的大门前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下个不停。
风掣红旗冻不翻。
狂风拉扯着红旗,拉扯着军营前的这一面红旗,可是红旗已经被动硬了,风也没有办法把旗子吹的摆动起来,吹不动了。也没有办法把旗子吹起来,吹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轮台县,现在在新疆。归客要往东走,送君去,欢送您武判官,欢送您,目睹您往京城方向而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去,离开。离开的时候大雪已经铺满了天山上的路。天山也在新疆。大雪已经铺满了天山上的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千回百转。在这山路上,我已经逐渐望不到你。只看到这雪地上留下了一行马的脚印。这种离别时的不舍,怅然和男子汉的豁达就跳脱在我们的眼前了。这就是边塞送别。
那么在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文章结构,篇章结构。
前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奇丽的雪景,好奇特呀。风一吹过来,连草都吹断了,八月份就下雪了。还没有到深冬,结果看到了春天梨花开的景象,好奇怪,这突出了一个奇字。
第二部分: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的是下了一场雪之后,下雪不冷,消雪冷。下了雪之后,更冷了,这个气温骤然降低。在沙漠里面,气温能够轻松的降到零下30多度。
这雪后的奇寒、严寒第三部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的是在这一片壮阔的场景之下,营帐内大家热气腾腾,情感炙烈的在送别。
最后一部分: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傍晚送友人,风雪夜送他踏上归途,再见武判官。我在这里要建功立业,我会想你。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