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日主题:
2016年中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口号“为生命呐喊”(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两相呼应。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6.5
导读
2016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青海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古诗词中的青海,总是呈现出荒芜苍凉。然经过我省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造,如今,“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青青的青海湖一望无边。”这句俗语已变为青海生态最直接、生动的写照。
18.39万亿生态资产总值生态大省地位不可动摇
【数据说话】
6月1日,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新闻发会在西宁举行。历时近4年项目研究核算显示,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300.77亿元。
三江源区、祁连山去、青海湖流域,这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资产达15.19万亿元,占全省总资产的82.7%。同时,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也达到了5811.41亿元,占全省总服务价值的79.6%。
会说话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告诉世人,青海虽是个经济小省,但是一个生态大省。青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效益日渐突出;“亚洲水塔”名副其实。
三江干流青海境内水质为优
【公报显示】
6月3日,省环境保护厅向省内外媒体发布的《2015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经过多年来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三江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优,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干流青海境内水质为优,湟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一江清水正绵延东流。
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三江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7.6%;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干流青海境内水质为优,黑河、大通河和格尔木河水质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湟水扎马隆断面上游水质保持在良好以上,国控断面小峡桥、出境断面民和桥水质达标率均为83.3%;全省重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处于本底水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指标之内。
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方面,2015年,省内43个县(行、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分布在17.75~72.21之间,有33县生态环境质量均为“良好”,占全省总面积的53.48%。与上年相比,各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无明显变化,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监测青海 每一滴汗水都获得了回报
【四年磨一剑】
组建于2011年的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承担着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的技术监测等基础性工作,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和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监测工作,全省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及变化趋势的综合评估,及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国际、国内生态环境监测交流合作等工作。随着三江源国家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2015年以来,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顺利完成。三江源一期建设成果完成国家验收的准备,三江源二期和祁连山生态监测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并顺利启动;顺利完成并提交2014年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青海湖流域年度生态环境共22个专题监测报告,形成的生态监测综合技术报告按期报送省委、省政府,国家有关部门使用。
几年来,经过共同努力,省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报告》以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名义正式发布;《青海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价》发布,并向全社会提供数据服务;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项目各执行单位合作编制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通过地方标准审查,并于2015年3月15日正式实施……
以碳汇效益为例青海对气候贡献巨大
【一份礼物】
我省每年为下游地区提供4724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占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4.7%。其中,淡水资源、水电、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四项服务价值高达2649亿元。
以2012年我省的碳汇效益(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为例,就可看出我省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的贡献都是巨大的。2012年时,全省陆地植被捕获碳并将碳安全封存的总量是当年全省碳总排放量的1.76倍,产生的固碳价值为192亿元,同时还为其他地区固定了价值85亿元的碳。
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日益紧迫,我省作为了一个巨大的碳汇盈余地,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为中国绿色碳汇事业加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合《青海日报》与青海新闻网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李庆玲 吴占云
监制/刘蓉燕 总监制/韩易桦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