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词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毛主席诗词以其载物之重、用情之深、视野之广、胸襟之阔、格局之大、气象之宏,成为诗坛一处风格独具、光彩照人的风景,也为人类艺术和思想宝库增添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瑰宝。

从写词作诗方面来说,毛主席算是一名多产的词人,说是首首精品也不为过,可以说近百年无人能比。

其中《忆秦娥·娄山关》即是一首豪烈悲壮之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六个字,却尽展毛主席的过人才华和傲然胸襟。中学课本读过《忆秦娥·娄山关》,常被诗中的悲烈、雄壮而感染。从第一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就一下子随着诗人走进了那飞雪漫天、西风惨烈的娄山,被英雄仰天长啸的悲鸣而潸然落泪。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的上阕描写红军向娄山关进军时的战前气氛。

“西风烈”一句,点明行军的时间是寒冬,红军战士迎着凛冽的寒风急速去夺取娄山关。一个“烈”字,把当时红军所面临的环境之险恶、形势之严峻、任务之紧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句,点明行军的时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凌晨。清晨,寒霜漫天,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哀凉清幽,凄婉悠长,不由地增添了几分冷峻与悲壮。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红军行军过程。以一个“碎”字来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一个“咽”字来描绘喇叭声,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下阕写红军顺利越过娄山关天险的豪迈气概和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写出红军夺取娄山关的异常艰辛。而句子中的“漫道”的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又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

”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则表明经过激烈地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写出了红军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

“苍山如海”一句,描写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展现了壮阔的山景。“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一样。

“残阳如血”一句,描写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点出了红军顺利夺取雄关的具体时间。通过这幅壮丽的图景使人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惨烈的西风中号角声咽。

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这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又一重大胜利,它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在一面纪念雕塑前,红军战士拽着一匹马,马的头颅向后仰着,艰难的向上攀登,看出雄关之险道路之艰。雕塑上方,伟人身披大衣,双手掐腰目光炯炯目视前方,仿佛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吟诵《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诗词气势雄浑、画面阔大,景中含情,情景一体。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它既是一幅壮丽的进军图,也是一首雄壮的革命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