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万亿的理财产品市场近期仍然雷声不断,尽管底层资产债券价格有企稳迹象,但在抛售和巨额赎回压力下,仍然难挡下跌之势。中低风险理财净值不仅出现大幅回撤,而且还迎来一大波“破净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投资人未来出路在哪里,有什么可以替代理财产品吗?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结构性存款。

其实,结构性存款并不是新名词新产品,早在2005年就出现在有关资管文件中,随之各家银行相继陆续推出,只不过彼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基金热的发烫,以高收益强流动性横扫天下,不幸的是在几次大浪之后随之沉没。但是市场从不缺产品缺热点,紧接着民营银行的所谓随存随取,靠档计息“智能存款”,以及后来的大额存单又粉墨登场,所以结构性存款再次被潮水淹没,没有给它出头的机会,但这次可能绝处逢生,有戏了。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从监管角度定义,它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及指数等波动挂钩,或者某一实体的信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它究竟是存款还是理财?

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它更像存款,也有人说它更接近于理财。但在实践中,结构性存款虽然保本但利率不固定,利息只有保底,即收益是浮动的,所以尽管其本金纳入存款保险条例,但它与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银行一般性存款还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说结构性存款是介于存款和理财产品之间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

结构性存款可以补齐理财产品短板,成为理财产品的平替吗?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对比。

首先在安全安全性上,结构性存款要强于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根据风险等级不同,从低到高分为R1_R5个等级,但按照资管新规规定,即使是低风险产品也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极端情况下仍有亏损的风险。而结构性存款一般属于中低风险产品,没有更多的分级。

而结构性存款所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收益的浮动上,而不涉及本金。因为其底层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存款,所以本金始终是安全的,而且本金纳入银行表内管理,包括计提存款准备金,以及纳入存款保险条例保护。所以结构性存款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安全性都比理财产品强。

其次,在收益上不输理财产品。在许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中,根据期限不同,一般预期收益率处于2-5%区间,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结构性存款底层资产中除了超过80%投资于存款外,还有一小部分挂钩衍生品,因此首先保证了本金安全。那么挂钩衍生品部分,如果方向一直正确则可能达到最高收益率,反之则可能只有最低收益。这里的2%就是最低收益,5%则是最高收益,而很多情况下客户能拿到高于同期存款的中间收益率。

对比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大多在3.5-4.5%区间,但没有一只承诺保本保息,哪怕保底收益也没有,一切以市场行情和管理者运作结果为准。因此才有今年理财产品两次大跌,以及大面积跌破一元净值局面出现。

而在流动性方面,二者不相上下。除开放式理财产品外,其他一般都有封闭期,且封闭期间不能提前赎回,而结构性存款同样如此。与此同时,结构性存款与理财产品一样,银行同样推出3个月至5年各种期限,供投资人选择,对改善流动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在跌跌不休形势下,理财产品给人一种没底的感觉,不但收益没有保证,而且本金也有亏损的风险。而结构性存款不仅本金安全,收益还有保底,所以在投资人经历沉痛教训后,完全有理由再次转向结构性存款。

12月财经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