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刊谬补缺切韵》局部)

“凸”,《现代汉语词典》P1323:“tū (形) 高于周围(跟‘凹’相对)”。

“凹”,同上P13:“āo (形) 低于周围(跟‘凸’相对)”;又P1340:“wā <方> 同‘洼(用于地名)’”。

“凸”和“凹”,都被列入了现代汉语3500字常用字表。

殊不知,这两个字,本来都是“俗字”,隋唐之时才收入“字书”。

隋陆法言,文帝仁寿元年(601)作《切韵》,收一万一千五百字,分一百九十三韵。其中收录了“凸”和“凹”字。

约百年后,唐中宗年间的王仁昫作《刊谬补缺切韵》。其唯二传世本之一“故宫博物院本”书名下注:“看谬者,谓刊正误谬;补缺者,谓加字及训。”

此书,的确在“刊谬补缺”方面贡献颇多,成为后来《唐韵》《集韵》等韵书的基础。

关于“凸”字。

《刊谬补缺切韵·屑韵·徒结反》说:“凸,陆云高起,字书无此字。陆入《切韵》,何考研之不当。”

这是说,陆法言将“凸”字,解为“高起”,之前的字书皆无此字。《切韵》收了“凸”字,可是陆氏有这样不加考证和研训。

(敦煌《刊谬补缺切韵》局部)

《刊谬补缺切韵》之唯二传世本的另一版本,发现于敦煌,其内容较之“故宫博物院本”更丰富且讹误更少。

同样在敦煌,还发现了约与上书同时代的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其卷四十九《大庄严论》曰:“凸,亦俗字,象形,正作‘垤’。从土,从垤省声也。《书》云:垤,蚁封。垤,高起也。”

“垤”,音“dié”。《康熙字典》在“凸”下,除“陀骨切”之外,亦注有此音。

然而,《唐韵》不存,但深受《刊谬补缺切韵》影响的《集韵》,注“凸”字为“陀骨切”。

再回看《一切经音义》中,频繁使用“突”字表示与“凸”相同之义。从二字的音义来说,“凸”是“突”的“俗字”之可能性更大。

流传至今,“凸”在音义上仍然更接近“突”。

关于“凹”字。

《刊谬补缺切韵·洽韵·乌洽反》说:“凹,下。……按:‘凹’无所从,伤俗尤甚。名之《切韵》,诚曰经典,陆采编之,故详其失。”

王仁昫对陆法言把“凹”字收入《切韵》,又说不出所以然来,似乎十分不满。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乌洽反”,也就是读“wā”。

还是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大庄严论》:“凹凸,上(凹字)乌瓜反,俗字,形相(象形)。正从‘穴窊(wā)’。或作窪,亦同用也。”

《说文》:“窊,污衺下也。从穴,瓜声。”段《注》:“凡下皆德谓之窊。”

“凹”字,当为“窊”或“窪”的“俗字”。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跋复古编》考证说,“凹(āo)凸”一词,是“窅突”的俗变,有其道理。

清乾隆进士郑虎文《奉和御制玉瓮歌》:“瓮广三尺容五石,随形窅突浮圆荷。”

“窅(yǎo)”,有“凹下”义,通“坳”。这就可解释现在“凹”何以有“āo”这个读音了。

《康熙字典》说,汉东方朔《神异经》里,已经用到“凸凹”这个词。这大约不对,当为后人所改。

“凸凹”这两个字,属两晋南北朝时期新造象形“俗字”。

不过,盛唐以始,这两个字使用渐多是事实。

如杜甫:“云罍心凸知难捧”;杜牧:“酒凸觥心潋滟光”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