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儿,写战略性思维的书会引用毛主席的“十六字诀”,写创新性思维的书也会引用毛主席的“十六字诀”,然后写系统性思维的人也会引用毛主席的“十六字诀”。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十六字诀的总结到底属于哪种思维?还是哪种思维都不能完全地概括出来十六字诀的产生过程?我认为是后者,“十六字诀”的产生过程包括了这些思维的总和。这也是《毛选》中的思维,包涵了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等这些现代人分类的思维的总和。
毛主席强调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能动的提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个是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两者加起来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实事求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说,思想是指导实践的,思维是指导认识的。所以我们读《毛选》所提到的思维的意义就是能动的提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个思维的过程还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唯物主义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毛选》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根据现象看本质”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之后的文章也多有体现,说明毛主席把“根据现象看本质”这个思维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所以我们就读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看看这个思维方法的运用过程。
?&
在这篇文章中,开篇毛主席就把为何中国有军阀间的混战,红色政权为何能够存在,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单纯的游击主义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等问题归纳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即中国是一个很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把这个核心问题提出来,其他问题都找到了其合理性。之后通过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军阀间的混战,内部的根据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提出工农政权,采取红色根据地的模式等等,对这些表面问题进行了一下梳理,发现他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最后通过帝国主义剥削的加重,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随之变化,得出来了一个结论,就是革命高潮马上到来,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从事物的各种侧面和维度进行观察,把观察出来的结果进行高度概括,概括出来这些侧面和维度的核心问题,也叫普遍矛盾,并通过事物的各个侧面和维度之间的联系,分析出来这个核心问题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最后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个些矛盾在核心矛盾的激化中,伴随着的发展过程并提出提出对策。所以我们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全面的各个侧面和维度的看待问题,并把各个侧面问题进行概括,概括出来一个核心的普遍矛盾,通过各个侧面和维度之间的联系,发现这个普遍矛盾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最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各项矛盾发展的阶段,得出一个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读到的思维方法——“根据现象看本质”的内涵。我们反过来再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我们发现这些思维都是对“根据现象看本质”这个思维方法的不同解读,比如战略思维主要讲全面性和阶段性;创新思维主要讲对各个问题的概括能力;系统思维主要聊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结构。那既然有这些现代人所说的各种思维方式的总和了,为何我们不能直接阅读《毛选》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思维方法呢?这是我很纳闷的事情。
很多书籍看似是这个思维方法,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实质却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个思维方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上的,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很多思维书籍的核心其实是唯心主义,加上一点全面性的观察或者概括又或者有一点联系和发展的眼光,都是片面的运用并结合唯心主义的观点,满足人们懒惰,省时省力的心理,所以比较畅销,这些东西方的思维书籍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所以我们再看这些书籍的时候,一定要用批判的心态去读,而批判的辩证思维的源泉,还是来自于《毛选》,读一读《毛选》吧,好处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