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智慧说:前路漫漫亦灿烂,风华正茂向未来。
六月,是被毕业相关词条霸屏的日子。
此时,2023年的高考已经画下句点,紧张的大考生活宣告结束;与此同时,浩浩荡荡的大学毕业党将拿到毕业证,与学生时代彻底道别。
也许学生生涯会用毕业来收尾,但任何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都没有尘埃落定这一说。
我们总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前行,不断驶向一个个内心向往的目标。
正如汪国真的小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不管你是怀着憧憬踏入大学校园,还是带着迷茫进入社会生活,这三位教师的亲身经历和真挚祝福,或许能带给你思考,让你在收获中成长,告别中启航。
01 送考13年,她的祝福从未缺席
也许多年后,我们不再记得最后一课的内容,却始终会记得老师的叮嘱和祝福。
就像张桂梅老师对2023高考学子的寄语:
“你们是最棒的,你们比张老师强多了,张老师向你们学习。亲爱的孩子们,加油!”
这番祝福在热搜上挂了许久,以及后面张桂梅连续13年送学生高考,女高毕业生围抱张桂梅的画面看哭了,都在热搜榜单上活跃。
▲张桂梅相关热搜下有许多暖心评论
我们知道,张桂梅再一次带着毕业生出征了,这13年来,她的叮嘱和告别从不缺席。
但奇怪的是,在华坪女高,并未举办过毕业典礼。
在一次采访中,张桂梅说:“我们历来都没有告别仪式,不想孩子们悲伤地离开学校,我不要她们这些眼泪,我要的是她们信心满怀,走向另外一个目标。”
华坪女高创办至今,张桂梅让上千名可能辍学的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同时,在华坪女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往前走,别回头。
原话是:“走出这个学校以后,就不要老回头看这个学校、老惦记这个地方。你要往前走,花更多时间去做你要做的事情。”
这正是张桂梅老师在说,此去一别,山高水长,惟愿你们飞得更高、变得更好。
02 毕业不想“躺”,樊纲有“秘诀”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高考报名人数也迎来了突破性的1291万。
有人说今年这座高考“独木桥”格外拥挤,还有人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那么在如此形势下,如何做到不“躺平”?不如听听北大教授樊纲的经验。
在某次演讲上,他提到:年轻人可以有一段时间来试错,但是要尽快地能够开始专业化的发展,你才能比同龄人走得更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这句话映照出樊纲的真实经历,他早年间在下乡期间,白天干活,晚上就举着手电筒看书,从不说辛苦。也是基于这样的学习习惯,他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经济学。
并在1977年高考恢复后,他果断把握考进大学的机会,没有老师辅导,自己买书,全靠自学,尚还年轻的樊纲仅凭对经济学的热爱,最终理想学府。
樊纲的人生似乎从没“躺平”二字,正如他自己所说“用专业化精神磨练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面对学业成绩、职场竞争这些难解的“谜题”时,除了拥有专业化精神,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给自己“放个假”,逐步调整心态,让思考力和专注力慢慢回到正轨。
2.制定目标,分解目标,分解得越详细,人的执行力也将越高。
3.形成自我驱动,把精力、思考力、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想要“躺平”的空间就会被压缩,直到消失。
4.学会控制情绪,在面对一些比较重的任务时,我们要先放轻松,然后再着手去做。
在人生美好的年华,愿你做有为青年。
因为青春注定是一场不轻松的旅程,也注定是一场精彩的旅程。
03 对话社会新人,强哥来讲“郑能量”
大学毕业就像一道分水岭,一部分人考公、考编、考研、延毕等等,还有大部分将直面就业市场。
对于初出茅庐、摩拳擦掌的社会新人而言,郑强作为“过来人”的指路显得尤为珍贵。
郑强作为一名“网红教授”,红在他的一次演讲曾被观众们127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红在锋利而不羁的言论如鲁迅一般犀利,直击人们的心灵,被大家广泛传播。
▲郑强演讲现场掌声不断
就像他的那句“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好找,只有做称职的士兵,才可能当上将军”。
毕业后的路径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哪条路,这“千万高校毕业生”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时,都需要调整自身状态打牢基础,做出合适的选择,一步一步稳健提升自我,完善个人优势。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收获的每一段成长经验,都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回望郑强与教育事业为伴的这一路,他明确目标、坚守理想,舍得奉献、潜心深耕,也许这种精神便是送给职场新人们的“智慧锦囊”吧。
毕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说毕业就是我们曾一心盼望飞出笼子,却在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乱了阵脚。
此时,张桂梅老师的声声祝福,樊纲教授的专业建议,还有郑强校长激情高昂的鼓励声,相信会带给你别有份量的勇气。
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毕业只是旅途的一站,在未来,你们将开启各自的逐梦之旅。
心有所信,未来可期。当你们踏上新的征程,请带上最美的祝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