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缓缓拉开,观众们看到的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14世纪的意大利,而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意大利,人们刚刚摆脱恐怖的束缚,对激情充满渴望。一面巨大而破旧的墙垣孤单地矗立,瓦砾零乱地散落在各处,昭示着悲剧的降临。舞者们以重生的激情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瞬间,直到呼吸的最后一刻。

9月8日晚8时,第二十一届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之罗马芭蕾舞团现代芭蕾舞剧《朱丽叶与罗密欧》将在南山文体中心上演。这部《 朱丽叶与罗密欧》由编舞家法布里奇奥·蒙特沃德创作,被公认为对意大利舞蹈戏剧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罗马芭蕾舞团版本《 朱丽叶与罗密欧》从2002年至今,历经20年经久不衰,总共演出350+场,累计观演人次为20万+,单从2022年12月至今的巡演就已经完成了25场演出,观演人次高达23000多人。2022年末更被意大利媒体评为“本世纪意大利舞史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两个“ 最古老”的

先锋式化学反应

熟悉莎士比亚的观众都了解《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罗马芭蕾舞团的版本则是把沿用了几百年的舞剧标题进行了颠倒,不仅如此,舞团还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颠覆——这便是罗马芭蕾舞团版的先锋芭蕾《 朱丽叶与罗密欧》:她把莎翁的故事时代背景放在二战以后,虽然,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原型就生活在意大利的维罗纳,但是罗马人还是要让这个故事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这是对莎翁的原作是一次颠覆,所以坚决不能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是《 朱丽叶与罗密欧》。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莎士比亚原著《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地,同时意大利又是芭蕾艺术的起源地。于是,当这两个“ 最古老”的元素相互碰撞,当莎翁经典遇到罗马芭蕾舞团这个意大利舞蹈界的领军者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变幻为了颇为先锋实验的《 朱丽叶与罗密欧》。该团艺术总监沃特·扎波里尼表示:“ 这个创意是无法复制的,它只有在意大利被创作出来才最有意义,也最有意思。这也是罗马芭蕾舞团一直将这部作品作为保留剧目和巡演剧目的重要原因。”

这部舞剧不仅仅在题目上将原著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颠倒了位置,还创造了很多颠覆性的舞台变化。其中最令人忍拍案叫绝的,要数将故事的时间从14世纪“ 穿越”到了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这不仅顺理成章地将视觉元素与舞蹈语言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良,同时还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一层新的时代含义。这部作品的编舞蒙特沃德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 意大利最佳编舞奖”。同时,这部作品被媒体称为“ 对意大利舞蹈、戏剧界都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蒙特沃德表示:“ 二战之后的这一段时期对于意大利而言是一段非常特别的时代,新旧思潮在这时进行着激烈的碰撞,旧有的思想虽然已经腐朽落寞,但却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新兴的力量积极乐观却尚为稚嫩。”这些元素在这部作品中都被赋予了形象化的体现,罗密欧坐轮椅的母亲和羞怯的罗密欧与大胆乐观的朱丽叶正是他们的代表。《 阳台双人舞》是古典版本最著名的舞段,现在,朱丽叶不会从楼梯上一溜烟跑下来,而是像攀岩者那样,步履艰辛却其乐无穷地从城墙中间的夹缝里,自上而下地爬到地面,舞罢之后,又沿着墙壁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了回去,由此言简意赅地点明了两人间爱情发展的举步维艰。

概念化视觉

营造电影式舞台体验

在视觉呈现上,《 朱丽叶与罗密欧》也借由着时空的变化,进行了颠覆性的诠释。没有古典芭蕾的华丽高大的布景,而是采用了极简的“ 概念化”舞台设计,配以“ 电影化”的灯光效果,完全超越了人们对于芭蕾的惯有想象。舞台上一面破旧的铁皮高墙始终矗立,时而有人“ 吊”在墙上痛苦攀岩,时而墙壁整面裂开一道缝隙,透出直射观众的灯光。

整台演出中过人的创意比比皆是:著名的《 阳台双人舞》的楼梯换成城墙,用类似攀岩的动作点明了两人间爱情发展的举步维艰;再比如朱丽叶与女家教的舞段,女家教面对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朱丽叶,将一幅席梦思的床架子聪明地用作了芭蕾教室的把杆,并以几组最基本的手脚动作,表现出编导家在贵族教育与芭蕾规范之间,找到了一种可以用于相互比喻的共同性: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蒙特沃德表示:“ 这些在古典芭蕾中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而在两位主人公的双人舞中,我也更加强调了情感的沟通和性感的部分,毕竟这不是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了,现代青年有他们表达感情的新方式。”

著名舞蹈评论家欧建平在观看过该剧之后表示:“ 就近年来我在国外看到的大量舞剧而言,这种摈弃传统程式化哑剧手势,重新回到生活中去提炼动作,然后将它们自然揉进学院派舞蹈中的新舞蹈形式,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让观众在尽情观舞的同时,亦对剧中人物及其矛盾发展一目了然的表现方法,已经成为当今舞坛的主流!”

南方+记者 郭悦

深圳市演出公司供图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