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每年夏天吃荔枝时,你会好奇白居易诗中的荔枝是怎样跨越千山万水运送到长安的吗?在马伯庸这里,这句诗被演绎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
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接到了一个任务:在贵妃诞日之日,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利用自己对数字的敏锐,加上多次实地试验,终于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方法。可在披荆斩棘,九死一生地完成任务的途中,他看到的是统治者为一己私欲,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的景象,他选择了为万民疾呼:天下钱粮皆有定数,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
- 唐代官场组织架构:
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寺下面设署,御史台是监察机构。
- 上林署的由来:
秦代开始,长安西边,就有个上林苑。
西汉司马相如有一篇《上林赋》,说的就是这个上林苑有多华丽: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
后来设立上林署,“上林”顾名思义:掌管皇上园林,是司农寺下属机构。
这个部门名称沿用到辽、金、元、明。
-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高宗时废止),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算科,明法科等50多种。
明法、明算、明字等科,比较冷门。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34;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 莺迁仁里,燕贺德邻:恭祝他人乔迁之喜
- 折柳:
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你还记得哪些与折柳相关的古诗词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出自杜甫的《壮游》,为两个典故,一个与春秋时著名刺客专诸有关,一个与汉代名人朱买臣有关。
阖闾未为吴王时,称为公子光,他为了夺取王位,乘国内空虚之机,便设计请吴王僚赴宴,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乘进食之时把吴王僚杀死。后因以“蒸鱼闻匕”用为暗藏凶器、谋杀夺权的典故。
汉人朱买臣,以刻若自学,熟通经史,受到汉武帝赏识,封为中大夫。免官后,有一段时间等待诏命,曾在会稽郡一个看官宅的人那里寄居食宿。后来他做了会稽太守,便穿上过去的旧衣服,腰里挂上官印,跑到郡邸去故意卖弄。会稽的官吏发现太守来了,发民除道,大事迎接。“腰章道除”常用为一朝飞黄腾达,夸耀官职的典故。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出自唐代李白的《侠客行》,意思是:几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