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或才能,你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两个关于画家的小故事,一个发生在西方,一个发生在古代,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展现了“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的修养。
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着画板四处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画画,三位英国女游客看到他的画后,就在一旁指手画脚。一个说这里不好,一个说那里不对,贝罗尼便根据她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后还向她们表示感谢。
第二天,贝罗尼到了另一个地方,又遇到了那三位女士,她们问他:“先生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里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吗?”贝罗尼向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女士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红着脸跑掉了。已故南京画家朱新建是一位大才子。有一次,他早上出门画画,遇到了一群晨练的大妈。其中一位说:“你是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吧?我几年前就毕业了,我看你这里画得有点不大对。”朱新建听了诺诺。
孔子还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别人。”俗话有“半瓶水晃荡,满瓶水不响”。真正有成就、有威望的人通常都很谦虚低调,至少不会太把自己的成就和威望当回事。两个外国文学大师的小故事也展现了“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的精神。
大文豪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到达边境时,边防哨兵问他:“姓名?”他回答:“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哨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贩卖笔杆。”
雨果后来在朋友中开心地以此事自嘲,在世界文坛上有“作家的作家”之美誉的博尔赫斯则是“真人不露相”。他在图书馆工作多年,但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他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道:“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只是图书馆的人还不知道。”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豪尔赫:路易斯会博尔赫斯这个名字,发现那个人的名字和生日跟我的完全相同。他感到很惊讶,而且不论这位同事之孤陋寡闻,至少可以说博尔赫斯是“真人不露相”,由“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进而到“人不知道我,我却自喜”,更上一层楼。“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的修养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世风面前,很多人以欲“人知”为快,以不被“人知”为痛。他们是“患人之不知道”,有的人半桶水,为了博取“人知”,使用各种包装和炒作手段;有的人自己没有“硬货”,但急于被人知道,就用哗众取宠等手段来欺骗世人,反而“逃名”,指逃避名声而不居。
当年文坛上有些人为了出名而“闹得一团糟”。鲁迅在《逃名》一文中写道:那些比较自爱的人一听到这些冠冕堂皇的名目就会感到害怕,从而试图逃避。逃名其实是为了逃避那些混乱不堪的名,不愿意深陷其中。
文学界标榜“抵抗投降”的张炜表示:这个时代的好作家十有八九都是默默耕耘的,他们不会轻易走到公众面前,而是需要人们去寻找他们。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张扬,而是喜欢在孤独中创作。文学创作是一种纯个体的精神劳动,需要自尊、有风度、有高度的追求和终极关怀。写作者往往具有“群居不依,独立不惧”的精神,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前行,不与低级趣味的人同流合污。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低调沉稳的人生态度,也是成功者在事业上保持成功的重要心态。励志书籍常鼓励人们在尚未成功之前要学会忍受寂寞,这是为了将来成功后不会感到孤独。对于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来说,鲜花和掌声是他们成功的必然结果。再谈耐得住寂寞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成功人士同样需要学会正确对待名声和声誉。这不仅关系到境界和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宫崎骏的工作室吉卜力成为了日本动画的代名词,可以与迪士尼梦工厂相媲美,是东方品牌中的佼佼者。当他宣布退休时,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文化人,创作的时候也没有带着要代表日本向世界展示什么的想法,我只是一个小镇工厂的老爷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