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正面战场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这一场战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决心。毛主席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台儿庄战役确实是取得了胜利,可它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整场战役的惨烈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我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军伤亡人数是日军的5倍,伤亡达5万余人。
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中也对台儿庄战役进行了很正面的评价,可对战役背后的故事却鲜有提及。笔者坚信,只要当年亲历这场战役的老兵对此最后发言权,也最能让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台儿庄战役期间,美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拍摄了大量战场照片,从中我们看到了台儿庄战役国军敢死队的身影。
这里有一张老照片无比震撼,一名年轻的敢死队成员在老兵的帮助下,把身上绑满手榴弹。下面笔者介绍一名参加台儿庄战役的老兵,他接受记者采访是2015年,当时已经97岁高龄,老兵的名字叫王清松。
王清松当时是国军第二集团军第27师79旅158团的一名士兵,他所在的部队和第30师负责在台儿庄城外围侧翼阻击日记。激战到最后,敌我双方血肉模糊,只能依靠衣服哪个是鬼子,哪个是战友。王清松所部只有一个任务,死死拖住日军,并协助城内友军作战。
谈到当年的场面,97岁的王清松老泪纵横,“这一仗我们子弹都打没了,最后在运河里和鬼子拼刺刀,我们死了很多人,运河里到处都是尸体。”由于外围逐渐被日军占领,国军只能慢慢向城内靠拢。王清松说:“双方战斗到最惨烈的时候,彼此之间只有一墙之隔,致使争抢阵地无比激烈。”
台儿庄战役战斗到了最后,双方都有一线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宗仁下了一道死命令,组织敢死队,奖励10万大洋,夜袭日军。王清松所在的师也组织了一支20人敢死队,结果无一一人回来。这支敢死队出发前,师长黄樵松专门进行了训话,还写了一首《榴花》绝命诗,“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满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台儿庄战役所有敢死队中,以31师91旅旅长王冠五的57人敢死队最为著名。这57名敢死队身上绑满手榴弹,手握大刀,冲入敌人阵地跟日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只有13人归来。总之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一场惨胜,可谓山河变色。
参考资料:《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回忆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