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何以“传感”全国?

来源:【人民网】

在温室大棚里实时监控湿度、温度等环境信息;在医院内监测病患生命体征;在公共交通中实现安全智能无人驾驶……走进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展示中心,种类繁多的智能传感器,令人眼花缭乱。

今天,智能传感器不仅遍及生活方方面面,在产业向新上更是不可或缺,它是自动化设备的“眼睛”和“耳朵”,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感谷展示厅内摆放的压力传感器。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透过一个个传感器,人们清晰地看到,蚌埠还是那个蚌埠,是淮河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蚌埠不再是那个蚌埠,而是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是安徽唯一、全国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5月25日,蚌埠市又迎来“高光时刻”。龙子湖畔,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如期而至,让蚌埠“传感”全国。

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为何是传感器?

从蚌埠市中心出发,一路向东,行至龙山路附近,一栋高楼上的“中国传感谷”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并称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汇聚于此的1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是蚌埠产业向新的重要动能。

蚌埠市靓淮河全貌。陈昂摄

你或许会好奇,这座曾经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如何在高技术制造业的再立潮头,又为何选择智能传感器为突破口呢?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智能传感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产品。刘晨摄

在蚌埠市科技局副局长闻建忠看来,更为关键的是,位于蚌埠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耕传感器领域20多年,初步形成了集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有了这一“龙头”,蚌埠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决定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固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于是,蚌埠市委市政府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中国传感谷”应运而生。

含金量有多足?

在“中国传感谷”内,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热火朝天,每天有上千万颗磁性传感器,在这里经过一道道严密工序被生产出来。

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刘晨摄

手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它们把磁场、电流、温度等影响因素转换为电信号,完成智能机械的下一个动作指令。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传感器就像是汽车的‘眼睛’和‘耳朵’,不仅帮助汽车感知环境,也决定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弛说。

类似这样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仅仅是蚌埠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冰山一角。如今,蚌埠智能传感产业相关企业达2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覆盖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经济规模总量超百亿元。

芯动联科MEMS陀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低精度光纤陀螺和激光陀螺,填补国内高端MEMS惯性传感器空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面向新一代超声诊疗的高性能MEMS换能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22年省“揭榜挂帅”立项……

“中国传感谷”内持续涌现的创新成果,正不断提升智能传感产业的“含金量”,让蚌埠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新兴产业。

“下半程”怎么跑?

智能传感器产业赛道好、机会多,但放眼全国,郑州、常州等十余个城市也在这条赛道上竞争。

蚌埠优势何在?又如何跑赢发展“下半程”?

中科米微生产线。陈昂摄

在蚌埠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央创新产业园地图。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指着地图中间的一块红色区域说,“再等半年,等它建成,我们就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它,就是总投资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这个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将在今年年底串线投产。达产后,这里每个月能够生产3万片晶圆。

“晶圆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在它的吸引带动下,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下游的模组器件,将有一大批链上企业集聚于此,吹响智能传感器发展‘冲锋号’。”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刘晨摄

闻建忠认为,新技术的突破,既离不开“冲锋号”,更需要“集结号”。

自2017年蚌埠市举办第一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以来,每年春夏之交,各路精英汇聚龙子湖畔,交流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打造传感器行业盛会。至今已经举办五届,犹如一面镜子,映出蚌埠的努力。

在今年大会上,随着一条条支持政策相继发布、一批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小”传感撬动起“大”产业,向“新”而行的蚌埠,正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全国。

闻建忠表示,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中国传感谷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关联业态规模达到300亿元。

龙子湖畔,一个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正拔地而起。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