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县:当好“河管家” 做活“水文章”

站在全面完工的雁洋大堤上,梅县区雁洋镇莆里村村民温粤环嘴角上扬,脸上挂满微笑。掏出手机边走边拍了十来张“美照”,温粤环把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亲友,用语音留言:“现在好喽,再也不用担心水浸家了。”

雁洋大堤是韩江治理工程(广东梅州段)梅县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今该项目建设全面完工,实现防洪、交通、绿化、休闲等功能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人水和谐。

这是梅县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梅县区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提升水景观、提高水质量、强化水监管、改善水环境、确保水安全五篇“水文章”,奋力谱写新时代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提升水景观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红花绿树,相互掩映。秋高气爽的周末时光,梅县区程江镇大沙河唇段亲水公园里,不少市民在亲水栈道与家人、朋友漫步闲谈;一旁的观景平台上,游客正拿起手机留下水天一色的美景。

沿河的亲水步道是梅县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通讯员 王雅 供图

“非常漂亮!自从亲水公园修建好后,我就常常带着儿子在这里跑步,每次至少5公里。”住在亲水公园附近的罗礼杰,带着上初中的儿子一边做着热身动作准备开跑,一边赞叹靓丽的水景观:“在这里运动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准备跑6公里。”

罗礼杰父子口中的亲水公园二期项目,起于梅江西堤,终于客都大桥,沿河岸线建设长约2公里,包含水利、市政道路及园林建设三部分,是一个集休闲、游览、文化、健身、娱乐、交通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江生态休闲带状公园。三年前,这个总投资约3.2亿元的项目竣工,周边居民多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梅县区河流治理完成后,村民在亲水步道上散步。 通讯员 王雅 供图

在梅县新城的另一头,清澈的程江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粼粼波光。河道两岸,则是红花绿植掩映的亲水碧道,清晨傍晚来此遛弯,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每天一吃完晚饭,两个孩子便吵着闹着要去河边散步。”住在附近的林小清觉得,一边绿草茵茵,一边碧水潺潺,在这里带娃散步很惬意。

程江河流域作为梅县区的重要水系之一,不仅承载着防洪防汛的水利功能,对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加快提质扩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梅县区一手抓沿河禽畜养殖污染整治,一手抓河道常态化保洁,并以“淳心自然·绿动程江”为建设主题,实施堤防加固、景观建设升级工程,让辖区群众亲水近绿,尽享“慢生活”。

大手笔、高标准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是梅县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提质扩容、打造幸福之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梅县区集中推进碧道建设项目,打造集休闲、游览、文化、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亲水环境碧道,成效显著。近期全面完工的韩江治理工程(广东梅州段)梅县段项目,绿堤、绿树、河水、跑道相映成趣,坚实的江堤兼具了挡洪实力与绿色发展能力,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休闲健身。

梅县区河流治理后的堤岸变成美丽的休闲步道,成为周边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沈威 供图

雁洋镇莆里村村民温粤环就住在江边。以前汛期时,他很担心发大水家里会受浸,但现在经过治理再也不用胆战心惊了,还能站在江堤上欣赏美好风光。“现在真的太幸福了。”他笑着说。

提高水质量

温粤环家附近的雁洋大堤,属于韩江治理工程(广东梅州段)梅县段项目的雁洋段。该段主要实施加固工程以及附属工程的下河步级、休憩平台码头、绿化种植、堤顶人行步道、二级平台的亲水步道等,总体布置有“一道两节点”。其中“一道”指滨江绿道,“两个景观节点”分别是乌石古渡、榕下乡愁。

“雁洋大堤全长约4.50公里,范围从剑英大桥至麒麟桥段左岸,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始建于1998年,于2000年完工。”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魏华方介绍,此前河堤的状况不佳,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今投入约2亿元对雁洋段进行治理后,防洪、景观效果提升的同时,水质也进一步改善。该项目的另一段松口段,则包括箱涵、绿道,今年9月初也已完成建设并完工验收。

聚焦水质量,梅县区在河湖管理和供水两个方面发力,绘好江河湖泊的生态美卷。梅县区水务局时常联合梅县区检察院、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区水库水质专项整治“回头看”和常态化监管工作。2021年、2022年,梅县区水质监测连续两年达标,2023年达标率95.6%。

冬春时节,梅县区则积极对全区河库影响行洪淤积物、重要山塘淤积物、水塘底泥污染物、沟渠和微小水体污染物、灌溉沟渠堵塞物进行清理。同时各成员单位全力推进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保障水生态环境。

梅县区梅西镇宜塘村一处水塘被治理后,建成了榕树小公园。 南方+ 杨斐君 摄

供水方面,梅县区2020年至2021年投入约1.89亿元实施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剩余334个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受益人口约9万人。2022年,梅县区实施的镇级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0024万元。同年7月,梅县区获得省级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奖补资金2636万元。

2023年起,梅县区实施产业集聚地供水工程(城东、白渡片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898万元,2023年完成投资10000万元,2024年完成投资5898万元,投资完成率100%。项目新建取水泵站1座,新建敷设输水管道7.88km,引水距离为3.94km,新建净水厂厂区1座占地43.85亩,调节池水厂厂区1座占地8.19亩,沿路新建配水管道13.22km与周边乡镇(城东镇、白渡镇、石扇镇)延伸主管并联形成城乡一体化管网。

强化水监管

景观提升、水质提高的背后,是梅县区在强化水监管上的久久为功。

在梅县区大小河流边,一块块矗立在醒目处的河长公示牌,是河岸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牌上清晰标注着河道名称、管护长度、管护目标、区级河长、镇级河段长等信息。如今,梅县区的河长制管理已覆盖到了村级,河流分段管理,每段都竖有公示牌,写明负责人。

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河道治理后,在河边建成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 南方+ 李廷睿 摄

据梅县区水务局统计,梅县区区级河道约220公里、镇级河道约930公里。为保证河段治理全方位覆盖、责任到人,梅县区先后出台区、镇二级工作方案、河长制配套制度,成立区级河长制实体机构——区河湖服务中心,落实专职人员,推动河长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开区级总河长、区级负责河流(流域)河长名单和区、镇、村三级河长名录,落实全区各级河长责任。

“河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与公安、检察等单位联合,实现了‘1+1>2’的效果。”梅县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强河长巡河监管、发挥“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梅县区持续深化跨区域协作机制,助力梅县区江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共同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梅县区检察院与梅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合作,是深化跨区域协作机制的生动体现。今年8月8日,梅县区检察院联合梅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两地交界处的梅江河流域开展跨区域联合巡查工作,推动“上下游一盘棋”治水。

梅县区检察院联合梅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两地交界处的梅江河流域开展跨区域联合巡查工作。受访者供图

两地检察干警沿着程江镇浒洲村、三角镇三龙村和城区范围等梅江河交界流域巡河,通过现场交流、实地查看、实时记录等方式,着重对梅江河河道及两岸水环境是否存在水体污染、非法捕捞、河湖“四乱”等问题进行排查。同时,认真听取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对所在流域的情况介绍和河道治理的意见建议,并仔细观察水体、水源、排口和上下游生态流量监管基本情况,共同探讨水环境治理重点难点与对策。随后,两地检察干警就巡河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汇总分析,并对跨区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2021年以来,梅县全区各级河长巡河年均约3万人次。在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市河长办组织对各县(市、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中,梅县区连续三年获得了优秀等次。在2021年度、2022年度梅州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梅县区也连续两年获得了优秀等次的考核结果。

改善水环境

亮眼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是梅县区改善水环境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梅县区多点发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绘就“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

成片的红杉树林郁郁葱葱,树下河道旁的步道沿河延伸,与一旁的农田相映成趣……行走在石扇镇巴庄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区,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在巴庄村党支部书记罗元明的记忆里,这条环绕村庄的小河,原本河道杂草丛生,环境卫生不如人意。

变化发生在2022年。梅县区水务局在这里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石扇镇巴庄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2022年梅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2962.9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0.91公顷,治理崩岗11个,治理河道总长度约7.763公里,打造沿河生态节点4处,清淤疏浚河长6.2公里,建设河道护岸左右岸总长11.779公里。同时,为减轻水土流失,梅县区水务局还在此地栽种了1300多棵红杉树,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清理、加宽了河道,使水流能够畅通,不会淤堵。”罗元明说,现在河边形成了优美的环境,安装了路灯,村民都喜欢到河边休闲娱乐。

南口镇文光村的瑶上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则是梅县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另一亮点。流经村庄的河边用彩色砖块铺设了沿河小路,路旁花圃内簕杜鹃迎春绽放,村民在休闲散步,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南口镇瑶上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2966.59万元,于2022年七月开工建设,治理河道总长度约9.21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4471.16公顷。该工程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效果,于2023年9月27日完成竣工验收。

“以前杂草、杂树十分多,治理后溪河两边十分整洁,还种了花草,大家空余时间都愿意来这里漫步、休闲。”文光村村民邹官粦连连称赞水环境治理的效果“十分靓”。

确保水安全

村民惬意享受优质水环境的基石,是梅县区不遗余力确保的水安全。

受今年“6·16”特大洪灾影响,梅县区白渡镇蔚彩堤、松源镇松源堤等7宗水利工程损毁严重。对此,梅县区启动了修复工作,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计划全部在今年完成。梅县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项目完成投资约900万元,年度投资完成率90%。4宗修复工程已完工,为白渡镇蔚彩堤等水毁修复工程、松源镇松源堤左岸水毁修复工程、松源镇松源堤右岸水毁修复工程、松源镇岭美水库水毁修复工程;剩余3宗正在施工中,为隆文堤水毁修复工程、松源河桃尧镇段护岸水毁修复工程、梅县区电排站水毁修复工程。

面对今年极端天气,梅县区水务局按照强化科学调度、强化执行落实、强化风险管控、强化共同发力、强化关键要素的“五强化”要求,抓实洪涝灾害防御,与相关镇政府联合举行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演练。同时全面落实运行水库(水电站)、在建水库及山塘“三个责任人”和山洪灾害点责任人,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10月下旬,梅州域内汛期结束,韩江、梅江正式进入“枯水期”。为进一步守牢水上交通安全防线,10月24日,梅州松口海事处联合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和松口镇政府召开松口镇船舶安全工作会议,举办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乡镇活动。松口镇各村(居)委会、在航运输船舶、闲置采运砂船、渔船、自用船等船舶主或管理人员共120余人参加。

松口镇素有“客家人下南洋第一站”的美称,拥有丰富的渔业和文旅资源。2023年以来,随着“百千万工程”和松口古镇开发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水上出行活动的意愿显著提高。然而,松口港商渔船共存,商渔船碰撞和水上活动安全风险不容小视。

对此,梅州松口海事处结合“商渔共治”三年攻坚行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水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辖区100多艘自用船登记挂牌并纳入乡镇安全生产范畴,同时探索构建商渔船多方共管合作机制,稳稳接住水上“文旅热潮”。

以松口镇为试点,梅县区积极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县、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梅县区完成了省定的建设任务,县、镇两级评估结果达到“良好”及以上。通过标准化建设,补充和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规范了各种防御预案的编制,进一步夯实了水旱灾害防御基础。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廷睿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作者】 李廷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