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实习生 庞博 图/受访者提供
3月1日至2日,由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指导,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药交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药品交易年会在广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广东药品交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梯队”,预计2023年累计交易总金额将突破10000亿元。
据介绍,自2013年成立以来,药交中心在招标采购、交易配送、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创新探索,率先实施分类采购,实现“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提供“在线竞价、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监管”服务,打造“互联网+药品集中采购”的“广东药交”模式。目前,药交中心基本实现交易主体全进场、交易品类全覆盖、交易方式全支持,为降低药价、满足临床需要和保障药品供应提供了“广东方案”。
其中,药交中心落实国家七批294个药品集采的广东报量及挂网交易,参加国家冠脉支架、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做好国家药品耗材集采续约续签工作,打通国采、国谈品种供应保障“最后一公里”,让国家药械集采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除了落实全国集采,药交中心还创新开展省际联盟带量团购,破解独家品种降价难题。2022年,药交中心开展了4个项目(5批次)联盟药品集采,涉及化学药、中成药、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和国家集采到期药品等4个品类560个品种,中选药品平均降幅35.33%,助力广东省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药品集采品种超500个的目标。
按照联盟地区年度需求量测算,预计首年节约采购费用64亿余元;按广东省首年采购量计算,预计首年节约采购费用39亿余元。在联盟集采中,药交中心开创性地采用聚类分析法将独家品种合并竞价,最终独家中选产品平均降幅21.23%,最高降幅35.57%,达到了合理降价的目的,破解了独家品种降价难题。
去年,药交中心还稳步推进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统一部署建设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在广东落地应用,广东联盟集采的490个药品全部实现上线交易。截至2023年2月底,上线生产企业近700家,配送企业1000多家,医疗机构近800家,交易药品3000多个,在线合同订单近20000个,交易金额近7亿元。
会上,“首营电子资料共享服务”平台也同步启动,这也是全国首个与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互联互通的首营电子共享服务平台。该项目将着力解决药品生产企业、经营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及医疗机构在药品交易过程中,纸质首营资料制作费用高、交换周期长、存储管理难、分辨真伪难、核查效率低等诸多难点堵点问题,通过首营电子资料“在线认证、在线交换、在线管理、在线监管”,实现药品交易及首营资料审核交换数字化“一网通”。目前,首营电子平台覆盖了3000多家生产企业、1000多家流通企业和3000多家医疗机构。
据介绍,“首营电子资料共享服务”试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完善药品追溯系统,实现流通品种及上下游企业资料合法性审核的追溯,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与提高,在确保药品质量前提下推动产业发展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流通行业的全面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编辑:黄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