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总是遇人不淑,往往是因为识人不明。许多人在识人方面走了不少弯路,皆因使用了有问题的识人术,比如看重外表的人会发现:

他遇到的那个美人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貌美心慈,而是心肠狠辣的蛇蝎美人;再比如看重出身的人有朝一日发觉:他曾经看不起的穷小子变成了自己高攀不起的贵人……那么那些以口才为识人标准的人,他们看对人了吗?

孔子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根据口才判断人的识人术并不靠谱。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

文中的宰予是孔子的徒弟,在《孔子家语》中提到过孔子曾承认子贡的口才比他好,即“赐之敏贤于丘”(赐就是子贡,丘是孔子),不过人外有人,子贡口才虽比孔子好,但又有人比子贡的口才还要好,那就是宰予。

比如《论语》中写道孔子总结子贡和宰予的口才是众多徒弟中最出众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宰予排在了子贡的前面“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对其口才的格外肯定。

正是口才出众的宰予让孔子刷新了之前以言取人的错误识人理念。话说在《论语?公冶长》里提到当孔子看到“宰予昼寝”后,才发现宰予是个德行远配不上口才的人。

这里的“宰予昼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宰予在本该用功的白天却睡起了大觉,另一种解释是宰予描绘寝庙,享受起天子、诸侯才配享用的豪宅待遇。

不管是哪种解释,宰予的行为无疑僭越了当时的礼教,实乃失德之举,与其华丽出众的口才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孔子为之前树立以言取人的识人标准感到懊悔不已,表示以前都是相信别人做事会像他说话一样漂亮,但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听其言而信其行”了,而是在听过他的好口才之后还会继续观察他的行动,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传递出孔子思想转变后的识人理念判断一个人不应只看他的口才好坏与否,而是看他都做了什么,这与孔子后来“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也相吻合。

奈何世人都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但很多时候还是忍不住“听其言而信其行”,比如有人被甜言蜜语骗了色,有人被糖衣炮弹骗了情,还有人被花言巧语骗了财……如此种种都让我们无法忽视语言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是因为:首先从情感上来讲,语言确实会对人产生刺激作用,比如积极影响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消极影响却是“恶语伤人六月寒”;其次,从实际利益来看,口才并不只是好听但不实用的花拳绣腿。

比如古有纵横家苏秦、张仪摇唇鼓舌,搅动了整个春秋战国分分合合的时局,自己也收获了诸如“身挂六国相印”的名利;现今伴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口才跟实际利益之间的关系越来紧密,出现了越来多以口才为谋生手段的职业,比如销售、教师、律师、相声、脱口秀等等。

正是由于口才如此重要,致使人们格外看重口才,甚至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励志畅销书往往将口才和成功之间画上等号。

虽然人人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但在人际往来的很多场合中,总有人看到你不愿多说话、不善言辞时,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并善意地劝你要强行变成一个伶牙俐齿的人。

诚然,一个好口才确实可能起到抚慰人心、名利双收的作用,但口才毕竟只是众多才华中的一种,它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其他的才华。此外,不排除确实有像子贡那样做事像说话一样漂亮的人,但嘴上的口才与一个人身体力行的品行毕竟是两回事。

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很多需要践行的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人们往往会说出很多言行不一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一个人的口才蒙蔽了双眼,继而在他的言语诱导下,轻易交付信任、情感、以及实际利益,直到最后被伤害时才发觉自己错看、错付了人。

作者:高远

高远码字实为不易,请您高抬贵指转发本文,您的鼓励是我们努力创作的巨大动力~~~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