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报怨以德”与“以怨报怨”、“以直报怨”有什么区别?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为何要“报怨以德”?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没说清楚“报怨以德”的意思。
王弼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报怨以德”,顺应天下民意而为就是德。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大可以为小,小可以为大;多可以为少,少可以为多。”(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88页。)他引用的原文没有“报怨以德”四个字,所以没解释。
南怀瑾说:“以仁慈去感化对方……这中间有大小、多少之别,还有这个事情的因果、重点,要先看清楚。”(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265-266页。)
陈鼓应今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来报答怨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99页。)他不主张原文中有“报怨以德”,但在括号内做了翻译。不过,“报怨以德”翻译成“用德来报答怨恨”,“报答”二字用词不妥。
刘笑敢认为:“无论‘大小多少’,不如‘报怨以德’。就是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区别与争论不可能锱铢必较而得一清二楚,所以不如不去计较,一概以德报之,包括‘以德报怨’。这是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纠纷的办法。”并引论 :“这好像是逃避是非,不辨是非,或者息事宁人。这样理解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子哲学的整体理论和最高关切。其实,在老子的‘以德报怨’的背后是有大眼光、大智慧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02-603页。)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一句确实有点突兀,注释也五花八门。关键是“大小多少”与“报怨以德”怎么关联起来?古今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
河上公的注解是,过分欲望适得其反,修道行善就没有怨恨了。但“大小多少”好像与“报怨以德”没有关系。
王弼注的意思是,小事化了,大怨引起天下共愤,还是要报的。
高亨《老子正诂》注为:“‘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张松如《老子校读》进一步解释高亨的注解:“推而言之,则‘报怨以德’者,德其怨也,怨而以为德也。凡此皆取其相反相成之义,亦正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之旨也。”意思是没有大小多少之分,没有恩怨之别,那么,又何来“报”呢?
还有古今学者认为:“‘大小多少’句下有脱文,不可强解”。意思是在“大小多少”与“报怨以德”之间还有关联文字。其实,有没有关联文字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大小多少”的意思是,人在社会中生活,大大小小、多多少少都会与人发生矛盾,产生纠纷,埋下怨恨。解决的办法就是“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行得通吗?《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怨恨如何处理呢?大约有以下三种方式:“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
这三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以怨报怨”就是以牙还牙,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两拳,要报仇雪恨,以致怨怨相报何时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图一时痛快,出一口恶气,但后患无穷。
“以直报怨”就是要懂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就是报案或打官司,不放过对方。直,本义是不弯曲。引申为公正合理,耿直、正直、理直气壮。但这样做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问题,也许要拖到成年累月,又要耗费时间、精力和钱财,还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以德报怨”就是要宽宏大量不与人计较。不是不能“报怨”,也不是不能“报直”,更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不争、不斗、不计较。韩信的“胯下之辱”就是典型例子。
所以,一般人就是“以怨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说以公平、正直、正义或者司法手段来对付怨恨,不赞成“报怨以德”。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但“报怨以德”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大小多少”的“怨恨”,换句话说就是不大不小、不多不少的怨恨——小怨、不满、抱怨,不是深仇大恨的“大怨”。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讲的很清楚:“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大怨”是不能调和的,更不能“以德报怨”了。
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造成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成为邻里礼让的千古佳话,也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例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