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即著名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云云,玩味之处甚多。
有解诗谓写早春景象;又谓“翠柳”为新柳;又谓“白鹭”自由飞翔,晴空万里,甚至一碧如洗;又谓“门泊”句显示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视通万里,胸次开阔。余谓不尽然如此。
王融《齐明王歌辞七首(应司徒教作)·其六》有“翠柳荫通街”之句,其一“荫”字说明当春已深。杜诗首句言“翠柳”,至少亦当写春至深处,黄鹂雌雄求偶对鸣于柳叶间的情形。黄鹂叫声清脆婉转,也充满了彼此相悦的欢情,但遮隔于深叶而不见。首句以“听”而得之,而所“见”则在次句也。
看次句,青天背景下,一行白鹭正振翅高飞,因色“白”而显眼。《艇斋诗话》曰:“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此说一半有理一半勉强。“黄”不一定能见,而“白”确实凸显于青天。深柳不见黄鹂影,而青白似乎过于清淡,故而开头两句有欢意而仍显清冷。此与诗人在《蜀相》所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较为近似,而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迥异。大概景摹心境、所叙由心吧。
首句写声,故近。而听声婉转流丽而知是黄鹂,故而因声而寻索,于是举目而见白鹭一行远影。然而,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其“上”字既是鹭鸟的尝试,又显其努力,是写白鹭的离开之状,似乎有意无意之间有多重寓指。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全五册)》谓本诗在内的《绝句四首》,“是年(765)四月,严武方卒,公行出蜀矣”。从时间看,已经到了夏季;而从实际境遇看,因为所依靠的好友暴病去世,诗人确实又到该离开的时候了。“首章咏园中夏景。别开门,恐踏笋也。却背村,为堑隔也。”“次章为鱼梁而赋也。赵曰:‘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公故不敢冒险以取利。’”“三章咏溪前诸多景。此皆指现前所见,而近远兼举。”“四章为药圃而赋也。种药在两亭之间,故青色叠映。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未及成形耳。”(第1142—1143页,中华书局1999年9月)这前后三章都是实咏,存生活的种种担心;唯第三章为虚,带有某种预测的性质。
比如因“不敢冒险以取利”,故“白鹭上青天”作远举之行。再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述何意?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谓,“东吴,泛指今江苏省江南地区。蜀人赴吴地,在成都城外上船,可以万里直达。……末句结出草堂形胜,并流露去蜀游吴之想。”(第2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又,杨伦《杜诗镜铨》亦谓:“范成大《吴船录》:‘蜀人入吴者,皆从合江亭登舟,其西则万里桥。句亦寓下峡意。’”(第5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两者大意接近,窗前所见,西边岷山,还有合江亭西万里桥,可由此登舟,顺流而下,远赴东吴。趋向于东方,此与诗人欲离开的心境有暗合。
但别忘了春已深、夏已至,而气候仍稍滞。“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压而言之即“窗含雪,门泊船”是也。积雪未消,船仍停泊,皆谓时快到而仍未到,含着期待并隐隐的焦虑吧。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开元(713—741)中南北游历,裘马清狂,天宝五年(746)到长安,困顿十年获右卫府胄参军之职。安史之乱逃亡行在,拜授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弃职西行,入川定居成都,投奔节度使严武,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其诗现实主义,沉郁顿挫,唐前期诗歌集大成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被尊“诗圣”,诗称“诗史”。诗约1500余首留存,《全唐诗》存诗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