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托马斯

编辑|t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他太软弱,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是苏联的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

不仅赫鲁晓夫看不上他,和他接触过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也不约而同地用平庸来形容他。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最平庸的勃列日涅夫竟然能够在1964年发动“宫廷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并取而代之,并一步步击垮竞争对手大权独揽,执政苏联18年,成为苏联历史上掌权时间第二的领导人。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勃列日涅夫)

那么如此“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如何在政变后成为苏联领袖?又是为何能执掌苏联18年都没有被赶下台的?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不一般的勃列日涅夫吧。

平庸的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份,苏共中央的多名领导人联起手来,在悄无声息之下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将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给赶下了台。

这场政变的主要参与人员除勃列日涅夫外,还有苏斯洛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波利扬斯基等等多名苏共高层,最终在“众望所归” 之下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联新一代领袖。

虽然勃列日涅夫成为了第一书记,但外界很多人都对这场政变众说纷纭,认为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主谋,也不是能够最终拍板的人。

换句话说,勃列日涅夫只不过是这些阴谋家们摆到明面上的一个傀儡罢了。

(勃列日涅夫)

之所以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也是因为以往勃列日涅夫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平庸。

儿童及少年时代的勃列日涅夫各方面都是平庸的,直到他成年之后遇到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借此机会加入到了军队当中,并干的小有成色,获得了少将军衔,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

勃列日涅夫也是幸运的,他在乌克兰工作时成为了后来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助手。

赫鲁晓夫看他为人忠厚诚恳、做事业努力认真,就不断提拔他做自己的心腹,不满50岁的勃列日涅夫就进入到苏联权力中心,成为中央书记。

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勃列日涅夫无论是平时的工作表现还是为人处世,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

(赫鲁晓夫)

尤其是他本人没有什么主见,总是被别人左右观点,唯一的优点就是听话。

这也是赫鲁晓夫选择他作为新的接班人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要“打倒”斯大林,并大搞国防工业和宇宙航天技术,勃列日涅夫总是不发表任何反对意见,默默地跟在他的后面支持,赢得了赫鲁晓夫充分的信任。

不过勃列日涅夫却生得仪表堂堂,颇有武夫风范,这与他的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仅赫鲁晓夫觉得他没本事,连许多接触过他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也是这样的印象。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曾经接触过勃列日涅夫几次,他一直都觉得勃列日涅夫看起来有点木头木脑的,反应很迟钝,而且谈正经事时话也不多。

(勃列日涅夫)

所以政变之后勃列日涅夫能成为苏联“一把手”,也让他很是迷惑。

我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看法。

刘少奇同志在1960年访问苏联的时候,就是勃列日涅夫作陪的,当时在火车上、宴会上,以及私下里闲聊,勃列日涅夫总是打着一副官腔,一些老话翻来覆去讲,没有一点新鲜感,更别提开玩笑了。

因此,刘少奇同志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

甚至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二号人物后,都没有参加莫斯科会议的起草委员会和中苏两党会谈的资格,更轮不到他拿主意。

(苏斯洛夫和勃列日涅夫)

而此次苏联“宫廷政变”的真正幕后推手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也是这么认为的。

当时苏斯洛夫是苏共中央的书记,也是促成这场阴谋政变的发起人,谢列平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政变的实际操控者。

这二人在赫鲁晓夫倒台之后,开始了最高领袖大位的争夺战。

两位谁也不服谁,争权一度陷入到了僵局。

为了尽快稳定住局面,也避免两败俱伤,二人一合计便想先将勃列日涅夫推上去,毕竟他是政变的主谋还是党中央排名第二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听话。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被当作傀儡接任了苏共第一书记的职务。

(勃列日涅夫)

然而勃列日涅夫欺骗了所有人,他对赫鲁晓夫的忠心耿耿是伪装的,那他的木讷、没主见难道就不能也是假的吗?

打败最强的对手

勃列日涅夫如愿成为苏联“一把手”后,还无法掌握绝对的权力,所以在他执政初期采取的是“三驾马车”机制。

也就是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三人并列为党的领导人,然后国务总理、国家元首分工合作。

此刻的勃列日涅夫还是众人捧上台面的“傀儡”,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集体领导的体制,遇到人任何国家大事都需要与苏斯洛夫等人商量。

(柯西金)

勃列日涅夫本人也表现的特别谦虚,总是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需要得到其他同志的帮助,并且在没有其他同志完全赞同的情况下从不果取任何行动。

他谦卑的态度让那些支持他的人都很满意,同时也让这些看不上他的政客们更加掉以轻心。

要想掌握绝对的权力,勃列日涅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打倒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在“宫廷政变”中立下大功的行动执行人谢列平。

谢列平直接掌管着苏联的特务组织“克格勃”和警察组织“社会治安部”,相当于锦衣卫和禁军,所以只要谢列平愿意,他随时就能振臂一呼再次发动政变。

最重要的是谢列平比勃列日涅夫年轻,未来很有可能将他取而代之。

(谢列平)

勃列日涅夫的第一步就是和苏斯洛夫联手,来一招釜底抽薪砍断谢列平的左膀右臂。

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是谢列平的得力干将,勃列日涅夫就将他调离中央去做乌克兰部长会议副主席,让自己的心腹安德罗波夫接替其克格勃主席职务。

当这项任命宣布时,勃列日涅夫命今莫斯科卫戍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防克格勃兵变。

还好计划很顺利的完成了,接下来勃列日涅夫又要砍掉谢列平的另一个臂膀——社会治安部的季库诺夫。

一天,中央委员会下达指示,告知季库诺夫要让社会治安部恢复原来内务部的名称,并加强内务部的作用,理由是社会治安部是赫鲁晓夫改的名字,现在打倒了赫鲁晓夫就必须纠正他犯下的所有错误。

(谢米恰斯内)

季库诺夫听到自己的权力要被加强,开心得不得了便立即同意了。

但是看到内务部部长的任命下来后他傻眼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由尼古拉·阿尼西莫维奇·晓洛科夫担任新的内务部部长。

季库诺夫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

谢列平的左膀右臂被砍掉后,便轮到了他自己。

此时的谢列平不仅仅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还是中央书记并兼任部长会议副主席,是苏联高层中唯一一个横跨党政两个系统的高级干部,可谓位高权重。

难怪会成为勃列日涅夫最大的威胁。

(勃列日涅夫)

于是,勃列日涅夫收买了中央政治局的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提名谢列平接任全苏总工会主席的决策,同时撤销谢列平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职务。

勃列日涅夫对外宣称这是为了让谢列平能够集中精力抓好书记处的工作,但是谢列平何尝不知他的目的,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谢列平反对,那就是和全体政治局委员对立。

后来,勃列日涅夫又抓住了谢列平在工作上不顺利的时机,撤销了他全苏总工会主席的职务,不允许他回到书记处,最后更是直接将他踢出了政治局。

自此谢列平彻底失去了攀登上苏联权力最高峰的资格。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很显然,扳倒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对于勃列日涅夫还远远不够,因为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力,哪怕和他站在一起的盟友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也难逃魔掌。

走向权力的最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到了苏联的阵营当中。

但是“苏联模式”的经济制度让其越来越贫困,以至于捷克斯洛伐克想要进行经济改革,摆脱“苏联模式”,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后来苏联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让其改革失败,没有脱离控制。

此事件让原本坚持集体领导体制的勃列日涅夫改变了态度,在他看来捷克斯洛伐克执意要走自己的路,以及对其用兵还要经过政治局投票决定,主张出兵的人只以微弱优势获胜,这些都是没有绝对权力造成的。

(布拉格之春)

勃列日涅夫认为不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和自己信得过的人的手里,关键时候一定会吃大亏。

所以事件之后,勃列日涅夫就加快了集权的步伐。

早在1965年“苏共23大”的时候,勃列日涅夫不仅扳倒了谢列平,还选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央委员会,共有195名正式成员和165名候补委员,并将中央主席团改组为斯大林时期的中央政治局,从“第一书记”成为了“总书记”。

这时便已经开始了从多元化领导往一元化领导的转变。

集权的步伐加快后,勃列日涅夫就毫不忌讳地把自己的手伸入到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的权力范围内。

(柯西金)

勃列日涅夫先是在中央全会上激烈批评柯西金领导的经济部门的工作,紧接着就大张旗鼓地会见各加盟共和国的工业部长,同他们大谈农业问题,抢了身为“总理”的柯西金的工作。

随后,本该由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召开的部长会议也由勃列日涅夫来主持了,并且他打破先例签署公布了“第九个五年计划” 指标的文件。

这时的柯西金已经被架空了。

与此同时,国家元首波德戈尔内的职权范围也被勃列日涅夫插手。

比如“布拉格之春”事件后,苏联谋求与西方国家和解,不是国家元首的勃列日涅夫主持了与西方国家的谈判,这使得西方国家的礼宾人员惶恐不安,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位苏联领导人。

后面谈判结束后要缔结的重要条约也都是由勃列日涅夫签字。

(波德戈尔内)

1970年4月,在苏联的哈尔科夫举办了列宁勋章的授勋仪式,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总理的波德戈尔内与柯西金并未出面,依旧是由勃列日涅夫主持的。

波德戈尔内比勃列日涅夫年长,在初期给了他大力支持,但随着对美政策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后,两人的关系便进一步恶化。

波德戈尔内更是在一次聚会时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了勃列日涅夫,还自夸自己的做法多么正确。

这也是勃列日涅夫逐步要架空他的原因,最后更是直接撤销了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改由自己兼任。

波德戈尔内失势后,柯西金也被勃列日涅夫逼迫以身体健康原因辞去了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自此行政事务完全听命于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三驾马车”体制也就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勃列日涅夫实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

当然,勃列日涅夫知道想要苏联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除了政权还得拥有军权。

由于在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上,军队中有很多人反对,事后勃列日涅夫便在军队中大搞改革,排除反对自己的力量。

他先是故技重施,取代国防部长在列宁墓前做军事演讲,然后不断更换军队的高级领导,全部安插成自己的亲信。

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还在《1970年苏联军人日历》中添加自己的语录,以便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到了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军队中的影响取得了绝对领导位置,兼任国防会议主席并领苏联元帅的军衔。

(勃列日涅夫)

在整个苏联历史上,只有斯大林和他是拥有元帅军衔的领导人。

至此,苏联的党政军大权尽被勃列日涅夫掌握,曾经那个被人人看不上的平庸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苏联的独裁者。

没有人再能撼动他的地位和权力。

收买人心有一套

可能会有人奇怪,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傀儡吗?他怎么会这么轻松就扳倒了政敌,掌握了国家的所有权力?

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平庸之辈”有一个其他人都有所不及的才能——收买人心。

虽说勃列日涅夫一开始没有军权和政权,连党权也被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瓜分了,但他依旧是名义上的第一书记,下面还是很多人心向着他的。

(勃列日涅夫考察群众)

正如前面所讲,执政初期勃列日涅夫摆出一副谦逊的模样,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不耻下问,一副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模样,赢得了不少人好感。

比如他经常打电话向其他高级官员请教问题,会对苏军将官伊万·伊万诺维奇说,有个重要问题我们需要解决,我想要和你商量一下,听听你有什么意见。

党的最高领袖能时刻想着问你的意见,伊万·伊万诺维奇会感到多么的自豪和激动。

这种比前任领袖民主太多的做法,自然会让下面的人对他死心塌地。

在“苏共23大”上,勃列日涅夫采用了“只进不出”的策略来扩大中央委员会的规模,也就是不剔除任何老同志,让革命经验丰富法人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同时招进朝气蓬勃的新同志,给他们创造政治舞台。

(勃列日涅夫)

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做法,让勃列日涅夫在众人心中留下了“老好人”的形象,不仅维持了他与老同志们的情谊,也让他光明正大的安插进了自己准备提拔的人。

就是这样不动声色下,勃列日涅夫一点点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1971年,他还是采用同样的办法扩大政治局规模,将政治局委员由原来的11人扩到15人,新增的4人中竟有3人都是他的忠心支持者。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勃列日涅夫能够在党内和政府中得到多数人支持,进而蚕食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权力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深知掌握了军队自己在党政中说话腰杆子才会更挺直。

为了收买军队的人心,勃列日涅夫在此一年之前,置政治局所不顾,推迟了中央全会和党代表大会,一个人跑到了白俄罗斯去参加当地举行的军事演习。

(勃列日涅夫与军队高层)

也就是在那时与军队中的高层亲密接触,逐渐掌握了军队。

除了收买军队,勃列日涅夫这么做也是为了震慑政治局那些没有归顺自己的成员。

果然一回到莫斯科,这些人主动跑来想他投诚,还大搞了一个树立勃列日涅夫威信的活动。

勃列日涅夫还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给别人颁发勋章,因此他执政方式也被称为“勋章政治”。

他自己一生中就获得过像是“列宁勋章”、 “革命勋章”、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 “胜利勋章”等等114枚,可见其对勋章的热爱。

也因此,勃列日涅夫把给别人颁发勋章当做是对他人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是向世人展现自己在苏联政坛不凡地位的一种手段。

(勃列日涅夫给他人授勋)

不过勃列日涅夫的授勋却往往完全出自他的主观喜好,有时候他在家看电视节目,如果发现自己喜欢的演员,就会立即让身边工作人员把该演员请来,授给一枚奖章。

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电视台节目上,大多数都是在报导他又要颁发什么奖章或接受什么奖章。

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人民有了和领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他更是充满了爱戴和感激,他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得到更大提升。

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勃列日涅夫在党政军民各方中都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一执政就是十八年之久。

虽说勃列日涅夫超出所有人预料的赢得了威望,打败了政敌,但他执政期间任人唯亲,阻碍苏联的“新经济改革”,使得苏联错失了摆脱经济困境的机会,最终走向了解体。

(勃列日涅夫参加宴会)

所以说,攻于心计、城府极深的勃列日涅夫只适合搞政治斗争,在治理国家上依旧是一个平庸之辈。

【总结】

勃列日涅夫通过藏拙的方式迷惑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庸才。

实际上他是一个极为擅长使用政治手段的阴谋家,“扮猪吃虎”打败了赫鲁晓夫、谢列平等一众苏联高层官员走上权力巅峰,的确深藏不露。

只可惜他的才能只是用来搞政治斗争,不是用来富国强民的。

勃列日涅夫最终还是和刘少奇同志评价的一样,是一个平庸干不了大事的人。

参考资料:

《四海之内》·“宫廷政变”后的勃列日涅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论勃列日涅夫主政苏联18年的历史特征

《文史天地》·掌控苏联18年的勃列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