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以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扬“仁爱济民,勤慎服务”的精神,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将救治患者和抗击疫情“两手抓”,为这场疫情保卫战,注入了让群众放心的一剂“仁济力量”。
3月龄宝宝危重无核酸,“收治!”
“叮铃铃,叮铃铃!”9月3日21时48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庆云院区儿科对外公布的疫情救治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电话里,一位家住龙泉驿区的宝妈十分着急,她在电话里急促地说着孩子的情况:“宝宝3月龄,全身起了皮疹,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很低9*109/L,但宝宝无核酸……”宝宝无核酸结果且病情危重,情况紧急,急诊当班医生黄素秋了解情况后,立即报告儿科主任刘丽。
根据多年从医经验,刘丽认识到其严重性,并立即表示“收治!”,简简单单的2个字,是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早已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准备和具备绿色通道诊治危重患者能力的底气。
刘丽一边指挥人员调度,一边安排救治方案。几分钟后,黄素秋就将小婴儿全身出血点、出血斑的照片发布在了科室医疗救治群中。原来,家长打电话时就在医院外面,因为婴儿没有核酸结果,家长试着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二医院立即就将宝宝收治入院了。
在医院特设的无核酸病人缓冲区,医生紧急评估患儿病情及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按照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各项诊疗工作。通过紧急复查血常规,患儿的血小板仅为1*109/L,且持续下降,属于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同时,颅内出血,消化道等内脏出血风险高,如果恶化至此,将直接危及生命。为了更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检测,初步排查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刘丽将有患者姓名、登记号的标本照片迅速发给检验科主任保勇,还没有下班的保勇也自告奋勇地站在楼检验科旁的1号楼门口,帮助送标本,督导完成加急核酸检测等检查。
由黄素秋、儿科医师王思弦、儿科护士蒋婷组成的救治小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安心电监护、测血压、穿刺、输液、评估呼吸循环状况等一系列紧急救治,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急诊科也都通力协作。通过紧张的救治,9月4日凌晨3点,患儿病情已经平稳,转入儿科住院部。
在刘丽及儿科副主任沈晓佳的主导下,儿科迅速启动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DT多学科诊治,在医护人员密切监护、治疗下,9月5日09时49分,患者的血小板为65*109/L,脱离危险,家长终于长舒一口气,不停地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到高风险的封控区去!”
9月1日17时,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党委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正式组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长峰医疗队”。医疗队队员接到命令后,全面接管位于锦江区的长峰医院,为高风险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长峰医院医疗队分为4组,医疗队所有队员执行闭环管理。
成都市锦江区政府将长峰医院交付给成都第二人民医院后,不仅解决了医疗点医疗所需设备,提供了后勤、辅助工作人员,还解决了全院医疗队的住宿及车辆保障。在锦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按照管控医院运行要求,对长峰医院加以改造并配备相应人员及物资,仅用10个小时就将医院运行起来,尽快为封控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使命与愿景就是仁爱济民、勤慎服务,助力百姓美好生活,投身抗疫、服务群众、保障民生是我们仁济人的职责所在。队员们既然来到封控区,就会不畏风险,实实在在地为成都抗疫做贡献。”医疗队队长李杨说。
长峰医疗队队员工作中
医疗队队员入驻后,立即分工合作,搬运物资,布置门急诊,收拾病房,设立清洁区和污染区,每一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医疗队支部书记陈仁花表示,“只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帮助封控区居民,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排忧解难。”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9月3日,长峰医疗队的医疗工作开展已经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完全同质化,为封控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在每晚召开的临时党支部会议上,大家都会对当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梳理和复盘,尤其是针对突发状况和棘手难题,从机制、流程等角度展开讨论与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方案并试点应用。陈仁花感慨道,“非常幸运,能够带领这样的队伍奋战在一线。”
截至目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仁济长峰医疗队已诊治门诊患者136例,其中儿童25例,收治住院患者32例,抢救危急重症患者8例。
“保护好医务人员,就是保护好患者!”
9月4日06时,将从其它医疗机构转来的64名住院患者和39名陪护人员妥善安排后,忙碌了一夜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感科副科长江国帼还没来得及闭眼就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8·25”紧急号角吹响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取消一切休假,全员上阵,平时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的院感人,为医务人员撑起了抗疫的安全保护伞。“即使不是院感问题,很多临床科室也会给我们来电话。”江国帼笑道,“也许这就是信任吧!”
在严峻的疫情防控期间,医院组织应急队、突击队加入到疫情防控一线,院感人的责任尤为艰巨,通过线上、线下对全院开展职业防护、穿脱隔离衣及防护服的培训;严格监督核酸采样点、发热门诊等重点区域,在抗疫前线进行现场指导、管控,保证每个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好医务人员,就是保护好患者!”江国帼说道。
“8·25”疫情以来,院感科多次组织院内培训考核,尤其对重点科室、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强化培训。多次参与院级新冠防控专项应急演练,建立院感防控工作整改台账,多部门协作逐一解决。“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院感科严格落实全院全员每日核酸检测工作,做好通道管理、门急诊区域规范管理,守好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核酸采样点等关键点位的防护防线,加强各病区封闭式管理,做好全院消杀工作,尤其是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消杀工作。
疫情期间,江国帼没有休息过一天,持续工作到深夜,披星戴月拖着一身疲惫回家已是每天的必修课,甚至还没躺下又被一通电话召回也是常态。“不止是我,主任杨磊和科室的所有同事都24小时待岗。”
“把握患者生命救治的黄金时间!”
9月4日凌晨4点,一个急促的电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您好,急诊科这里有个病人怀疑急性心肌梗死,但是病员无24小时核酸......”5分钟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到达了急诊科,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按流程立即启动导管室,由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郑庆昆、住院总洪必莹、二线护士饶璐组成的胸痛团队,在三级防护下顺利完成了手术,患者术后按流程收治感染疾病科病房。
心内科手术中
CCU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刘婆婆本因病情好转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但是由于子女小区被列入高风险区域,无法外出,只能继续在CCU内观察。CCU医护团队担负起了照顾刘婆婆的责任,除了每日的用药治疗、生活护理、喂饭、翻身擦浴、漱口、协助进食进水、大小便等,还与刘婆婆聊天安抚她的情绪并和她的家人沟通她的情况。“交给你们,我们放心。”刘婆婆的家属对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夏丽娜和副护士长彭薇说道。
8月25日,自成都疫情以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胸痛绿色通道救治已救治7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剑雄表示:“疫情期间,在积极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要保障好我们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胸痛绿色通道的畅通,把握住患者生命救治的黄金时间。”
大众健康报记者 侯文瑾
编辑 陈施妤
校对 李 冉
审核 李妍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