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万岁”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万岁爷”“万岁万岁万万岁”,想到的就是皇帝。确实,经过电视剧的渲染传播,“万岁”是皇帝代名词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
那么“万岁”只是用于称呼皇帝吗?当然不是的。首先在现代生活中,“万岁”常被用于祝福,即“永远存在”的意思,比如“友谊万岁”“青春万岁”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亦始终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在国外,“万岁”也不是个生僻词,比如俄罗斯在每次阅兵时,都会有全场士兵喊三声“乌拉”的惯例,这个乌拉,就有“万岁”的含义。
那在古代呢,“万岁”确实是大臣们对皇帝的常见称呼,是皇权专制的象征,以至于如果一个大臣见了皇帝不喊万岁,会被治以大不敬之罪。而在最严格的时期,除了皇帝外谁都不能用“万岁”,否则就等着脑袋搬家。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岁”其实并不是只有皇帝能用。那么是谁提出了用“万岁”称呼皇帝的做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万岁”只能用于皇帝?
关于万岁叫法的由来,众说纷纭。其实“万岁”是个历史渊源极其久的词汇,在战国时期就已普遍使用。宋代著名学者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这里很明确地提出,战国时期万岁就经常被用来表达对君主的庆贺,也说明了此时的“万岁”还不是用于称呼皇帝的一种叫法。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用“万岁”称呼皇帝呢?有一种说法与汉武帝有关。
作为一代雄主,汉武帝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总是想方设法巩固皇权,震慑天下,比如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实力,比如跑到各种名山上演戏。
元封元年某一天,汉武帝发布了一道诏书:“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翻译一下大致就是“我登上了嵩山山顶,吏卒们听到了三声万岁。”声音来自于哪里,自然不说,可让人自觉联想到神灵。汉武帝后来还补充道,他听到呼声后,向神灵表示感谢,神灵又给了应答。
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经历,只是汉武帝用心良苦塑造自己形象的第一步。多年之后的太始三年,他演了第二出戏。
这一次,汉武帝对大家说:“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罘是指山东的芝罘山。意思是说,他登上芝罘山后,群山都向他高呼万岁。
一次是神灵,一次是群山,它们都喊皇帝万岁,这下好了,朝臣们和老百姓们激动了,纷纷觉得这是天意,我们也要跟随天意。从此以后,大家向皇帝跪拜庆贺时喊三声万岁便成了惯例。
不过此时的“万岁”还不是皇帝专享,其他显要人物亦可享受“万岁”的待遇,比如皇太子。更有甚者有用万岁起名的,比如东汉第四个皇帝汉和帝,就有个叫刘万岁的弟弟,不但活了下来,还被封为广宗王;又比如隋朝的将领史万岁,也没被皇帝为难。
那什么时候“万岁”被皇帝独享的呢?恐怕得追溯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也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物,不但想强抢“万岁”称号,还变本加厉地想用“万万岁”的叫法,并对他人使用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从那时起,“万岁”便慢慢地成了皇帝的代名词。
而到了宋朝,终于把这事定下来,只准皇帝用“万岁”,别人不可以用。有个糊涂的纨绔子弟曹讷,喝醉之后突发奇想,让别人喊他万岁,这一喊,直接把他喊得杖毙而死。
于是我们看到,“万岁”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谁都不能染指。即使像明朝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也只敢自称“九千岁”,不敢越雷池一步。
“万岁”一词的演变,可谓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的一个缩影。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