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毛泽东,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

毛泽东祖父毛翼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老实忠厚,在与自己的哥哥分家后,毛翼臣举家搬迁到了韶山的南岸,在那里倾尽全力建造了五间茅草房,一生贫困潦倒。

韶山-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与自己的祖辈有所不同,从小在私塾里读过几年书,还在湘军里做过几年大头兵,跟随着队伍南征北战,也算有所见识。毛顺生在回到家乡后,依靠着自己的文化与学识逐渐积攒了一些家产,把祖辈卖出去的田地买回来了一些,同时还建造了十几间瓦屋。也就是在这十几间瓦屋里,毛泽东出生了。

小时候的毛泽东便显示了一些与同龄人的不同之处。童年的毛泽东热爱思考,喜欢读书,经常会向父亲母亲提出一些很独特的问题,有时连上过几年私塾的父亲都回答不上来。那时的毛泽东很受父母的怜爱,每一年的生日父亲母亲都会给毛泽东来过,因为条件有限,所以生日的过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17岁的毛泽东踌躇满志,离开了家乡,来到省城长沙求学。毛泽东在临别时更是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父亲和母亲

那时的毛泽东无论是长沙求学,故乡建党,穗沪生涯;还是秋收起义,井冈战斗,苏区创建,以及长征壮举,他忙于发动民众,领导武装斗争,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昼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

那时毛泽东和其他同志一样,都不过生日。过生日对于那个战火飘然的时代,对于心怀天下抱负的毛泽东来说,早已成为了一种奢望。

再后来,毛泽东到了延安,身边的环境也逐渐安宁了下来,这时候有很多人便提议给毛主席过生日。毛主席都拒绝了,祖国还没有解放,人民还没有解放,我们无数的同胞和亲人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此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融入了为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去。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人提议要给毛泽东过寿,但这时的毛泽东依然拒绝了别人给他过寿。毛主席很严肃地说道:

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根据《韶山四修族谱》卷十五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即农历 1893年十一月十九日(北京时间七点至九点之间)出生。

毛泽东的阴历生日1893年十一月,毛泽东应当是属蛇的。从毛主席的生日公历是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星座就是摩羯座。

早年毛泽东过生日

到了晚年以后,毛主席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寿辰。但是毛主席从来不会接受别人的宴请,而是选择邀请一些亲人和挚友到家里来做客。餐桌上没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套话,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祝寿之类的旧俗。只摆几个简单的菜和一些红白酒,与人聊一聊。

这种寿辰小聚往往像开会,充满了政治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的“生日”,时过时不过,过法各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1975年12月26日,是已经82岁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

在这一天,毛主席按照往常的惯例邀请了以往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一些老同志来到了家里做客,同时吩咐了自己的厨师多做几个菜,准备了一些红白酒。

当时负责毛主席日常起居生活的吴连登给田树滨师傅打了一个电话。田树滨是当时中南海的面点师傅,十分擅长制作面食,做出来的面点精致又美味,以往毛主席的每一次长寿面都是由田师傅来亲自制作的。

那年,田师傅早早地等在了电话前,一放下吴连登的电话后,田师傅便立即开始了长寿面的制作。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

田师傅把面条下入沸滚的锅里,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全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整的!这一幕惊呆了毛泽东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和吴连登。

田师傅流着泪说:不得了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面条。吴连登强烈地感受到厨房里浓厚的伤感和惊慌气氛。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很短,此时已经在等着长寿面上桌了,这个时候再重新擀面条已经来不及了。吴连登当机立断,给毛主席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

这顿生日饭,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并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显得格外高兴。

这是一位多么豁达开朗的伟人,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刻,都能保持坦然和平静,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晚年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