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影片有多少逻辑难以自洽的地方,最终走向一个滥俗的大圆满的结局。这实际上是一部想方设法把观众催眠的电影,这里的纸醉金迷勾心斗角其实都是做戏做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影片所建筑之上的风格化叙事和视听体系,很多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
当然,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杜拉拉和王伟乘船出海,过上浪漫的生活,编剧也不提起家里漏水、汽车要修、或者其他生活琐事的困扰,却忽略了王伟和玫瑰分手的起因(从剧中王伟母亲对玫瑰的态度看,他的家人是非常认可玫瑰的),不过是为了谁可以早一点下班解决家里漏水的问题,结果谁都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去为“家庭”做点贡献,自私到这等地步,杜拉拉即使得到了王伟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白骨精”是当下年轻人最为向往的职业——高级白领、业务骨干和行业精英的综合体,换言之,这类人基本上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消费着浓郁的小资情调,向着中产阶级迈进,在时尚与潮流的顶尖过活。
对于时下绝大多数还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四处奔波、为了起码的住房而苦苦奋斗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多半希望自己未来能够过上白骨精的生活。《杜拉拉升职记》非常讨巧的将这个梦想呈现在了大银幕上,如果说这部电影还有亮点的话,那就是用算不上奢华的时尚元素包装后的DB公司、杜拉拉以及她的同事们。
片中出现的器具虽然比常见的职场环境要高一个层次,却并非遥不可及(植入的广告品牌绝没有奢华到让人感到不亲切),从而告诉正在苦苦挣扎的中国式伪中产阶级的小青年们:明天的生活很美好,轻松地工作、愉快地生活、肆无忌惮地恋爱、永远绮丽的时尚,这样的生活真的太美好了。
徐静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进入外企后平步青云的黄梁美景,只可惜,看似独立的女强人还是逃不脱“二女争一男”的姨太太情结;而杜拉拉,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异化了的“白骨精”而已。
无论将《杜拉拉升职记》视为职场片还是类型片,《穿普拉达的女王》[20]都是绕不过的一个经典,徐静蕾刻意邀请了《穿普拉达的女王》的服装指导来作为本片的服装指导,则表明了徐静蕾向这部经典职场片致敬的意图。
而从影片中刻意表现的喧嚣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四处耸立的摩天大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断冲击观众视觉的巨幅广告和各种植入商业标识目不暇接,影片明显借鉴了好莱坞轻喜剧偏爱的基本叙事结构和桥段,从而将观众带入了一部经典好莱坞都市电影的情境。因此平行比较两部影片,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
按照弗莱的理论,《穿普拉达的女王》与《杜拉拉升职记》的共同原型其实都源自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灰姑娘式的传奇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的异文大约有1500种,其实无论民族种族或地域,人们都对灰姑娘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综观各种各样的以灰姑娘为原型的故事和传说,无论在叙述层面上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本质上都是一个貌似平凡甚至饱经波折却又心地善良的女子最终获得拯救的故事。
而在故事当中总是会有一个象征阴暗力量的“继母”,这个面目狰狞内心邪恶的继母总是人为的制造各种障碍和困难,但是灰姑娘的善良、勤劳与坚持也总是会得到神灵的帮助,从而苦尽甘来,被神灵赋予某种特殊身份,并在盛大的庆典中赢得王子、国王之类上位者的垂青,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把灰姑娘原型做进一步简化,不难发现这就是一个受难——拯救的结构。
《穿普拉达的女王》和《杜拉拉升职记》同样是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有关职场奋斗的故事,遗憾的是,讲故事的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因为有了《杜拉拉升职记》做对比,《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商业片相形之下就如同史诗一般。
1.凶神恶煞的继母
她甚至会缺乏理性;她命令秘书在四个小时内必须给她的孩子们找来未上市的《哈利?波特》手稿,如果弄不到手稿,秘书的工作就很可能不保。
就这样,米兰达成了与作为秘书的女主人公相对立的角色,故事情节在“继母”与“继女”的强烈冲突中陆续展开,魔头越是凶恶,故事越是精彩,不经意间,小秘书安迪(安妮?海瑟薇饰)就在这样的战斗中成长起来。
而在《杜拉拉升职记》里,从影片中也看不出他取得了任何成就,其作为办公室恶魔的角色所干出的最为“凶狠”的一件事情仅仅是把杜拉拉的前任秘书海伦骂哭而已。
而影片更多的笔墨却在向我们展现恶魔的另一面:在电梯里会恐惧得抱住女人腿,在行政部的小职员对他怒吼一通的时候会乖乖就范,在没有位置的时候会被公司轻易的一脚踢开而毫无还手之力。故事的背景铺垫的异常糟糕。
2.苦难却又与众不同的女孩儿
《穿普拉达的女王》着力塑造的主角是平凡子弟小秘书安迪,她拥有一切灰姑娘原型故事中的特质,善良、勤奋、有天赋、不安于平凡。
为了实现成为一名编辑的梦想,她放弃了进入名牌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时尚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VOGUE》的一员,更成为了杂志主编女魔头米兰达的助理。虽然她经历许多波折起伏和困难,但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不懈奋斗和一些上层人士的提携,最终步入事业的正轨。
《杜拉拉升职记》也遵循灰姑娘的原型,杜拉拉从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小职员逐步蜕变为光鲜靓丽的职场丽人,并且最终成为了500强公司的人事经理。两部电影有着类似的结构,《杜拉拉升职记》沿袭了灰姑娘,《穿普拉达的女王》却试图探寻更多的东西。
拼命努力的工作、获取更高的地位和财富是为了什么?灰姑娘的答案是一日三餐,为了更稳定的生活;杜拉拉的答案是漂亮的衣服、车子和房子,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但安迪的答案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了。
借剧中人米兰达教训的口吻,影片道出安迪所为之付出无比艰辛的“时尚”二字意味着什么:“所谓的时尚,或者你的任何选择,都会产生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时尚一直对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每个人都逃不脱时尚的主宰。
安迪和米兰达对时尚的定义有所差异,她们的行为方式也有不同,但《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灰姑娘”正因此超越了物质的范畴,转而去献身一种可以称之为事业的东西了。而杜拉拉小姐,还在满足于展示她扫来的阿玛尼、D&G、马自达跑车等物质产品,仿佛她拼命上进就是为了这堆浮华空洞的玩意。
她所在的DB被吹得神乎其神,里面人人说话都要夹杂着英文单词,但观众由始至终都不知道这是个卖什么东西的公司,那么除了升职加薪以外,是否有什么值得她去毕生努力和奉献的东西?或者说,事业对杜拉拉来说究竟为何物?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灰姑娘的答案是女人要嫁给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生命轨迹的王子;杜拉拉的答案是女人要自己拥有一份高薪,同时再嫁给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好生活条件的“钻石王老五”;但安迪并不这样认为,面对事业上不断提升所带来的诱惑和畅销作家的猛烈追求,她曾有过迷失和仿徨,但最终她扯下了标签着“虚荣”两字的面具,重回到了仍旧平凡但却深爱着她的男友身边,用自身的自由和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安迪的这种自我救赎,以不依靠外界(主要是男人的力量)来独立完成梦想的方式,从而突破了“辛德瑞拉情结”(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名字)。“辛德瑞拉情结”这一概念是指女性对自信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深切地希望获得他人的照顾——是造成今日女性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
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现代的女性仍然期待着外界的事物来改变她们的命运。”可见,“辛德瑞拉情结”就其心理层面的意义而言,揭示了女性渴望被保护、照顾和拯救的普遍心理特征。
而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抛却了男性对女性所施予的束缚,摆脱了女性唯有通过婚姻才能拯救自己的尴尬地位,领悟了生命的意义,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
在安迪获得解放的同时,可怜的杜拉拉却一直无法找到王伟,直至手机号码停机(原著中王伟和杜拉拉分手后尽管没有联络她但却一直保留着那个号码),最终不得不追到泰国去,找回那私自开溜的曾经是魔头的王子并迅速投入了他的怀抱。
电影通过经典情节剧式的浪漫叙事手法以及由此营造的不符合当下实际的时尚氛围抽离了电影、小说和现实中的“杜拉拉”。
小说中的杜拉拉目的明确,从“赤贫”、“下层”朝着“中产阶级”一路前进,因此她虽然貌似强势主动,也经常越级挑战,但实际上却始终小心谨慎,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夹紧尾巴做人。她始终提醒自己作为一名中国雇员与外资老板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深知自己不可能真的如好莱坞式喜剧那样上演灰姑娘一夜之间麻雀登枝变凤凰的童话故事。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中产阶级的心态,作为从底层靠着自身才干一路辛苦才能打拼上位的中国中产阶级,面对错综复杂的职场丛林,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能懈怠。
这是一群貌似时尚界的弄潮儿实际却无暇享受“时尚”的人群,直到成为HR经理、成为小说中描述的“中产阶级”后,杜拉拉的日常生活中才开始出现不多的名牌,但作者也只是轻描淡写,时尚从来不是杜拉拉刻意追求的方面,也不是作者看重的地方。
相比较之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亮点之处则是各种“时尚”元素的喷发式运用:鳞次栉比的大厦、呼啸而过的跑车、光彩夺目的时装、异国风光、喷泉和海边的嬉闹(多属于植入的广告),加上主人公杜拉拉几乎不重样的炫目耳环(源自徐静蕾自创的首饰品牌)……
参考文献:
- [美]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艾晓明、柯傅婷编译,南宁: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英]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沈语冰译,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