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雨季,中山每个入河的排污口,有了“身份证”。
原来,过去2年来,中山系统地对超过3000千米的河道进行“排查、监测、溯源”,发现了大量藏匿的入河排污口。今年5月,这些入河排污口在广东省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上正式“登记造册”,并带上了可监测溯源的“身份证”。
这些动态更新的“身份证”,给治水干部管理执法提供了切实依据:一旦发现河道排放异常,治水干部就能调取排污口信息,及时围猎“失踪”的污水,并溯源倒查,摸清污水的来源。
水污染的现象在河里,而治污的根源却在岸上。摸清入河排污口,只是打通水里与岸上关系的突破口,而正本清源才是源头治污的关键“阀门” 。
岐江河。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今年以来,为正本清源,中山深入摸排城镇、农村、小区、厂企、城市面源、农业面源等六大污染源,查漏补缺,拼出了一张“六污同治”的工程版图。这块版图之下,是中山为围猎“失踪”的污水,所布设的“一张网”。
一次迭代升级
什么是“六污同治”?
中国市政华北院水务规划咨询院一所所长常胜昆认为,“六污同治”是中山水环境治理方法论迈向2.0版本的一场升级迭代。
南方+记者了解到,两年前,中山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45%。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全市污水管网建设不够完善。这是中山“治水”的痛点之一。
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正在做管道地基处理。
“就是要全力补齐污水管网,将那些本不该进入河涌的污水‘接走’,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才能实现源头治理。” 上海市政总院高级设计师、市治水专班技术支撑专家何磊说。
为了破解污水直排河涌的问题,2022年,中山为14个流域786条河涌制定了“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的水体综合整治方案。中山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破解水污染“怎么治”“谁来治”“聚力治”等问题。中山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对水环境治理1.0版本的梳理,推动治水工作迈上新台阶。
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现场工人正绑扎钢筋。
“但是,上阶段水环境治理1.0版本工程,主要以未达标水体的末端整治为主。对源头的小区雨污分流、农村污水治理、厂企排水管网改造、城市和农业面源治理等关注不足。” 常胜昆坦言,这是因为来自老旧小区、厂企、农村、城市面源、农业面源的污染仍未实现“应接尽接”。
如果将水污染治理工程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中山市政污水管网就像这棵树的树干,它是运输水源的关键通道。但是只有树干,参天大树也无法汲取水分。发达的根系,同样不可或缺。唯有通过末梢的根茎脉络,收集运输土壤里的水分,参天大树才能生存。
三社社区鱼塘尾水治理。
而渗透到农村、小区、厂企、鱼塘、大街小巷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就是这棵“大树”不可或缺的根系。
截至目前,中山已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795公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六污同治”,就是对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厂企业排水管网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六大领域的工程统筹推进,实现各工程的系统衔接、查漏补缺,推动水污染治理“治一片成一片”,最终实现河涌水质“长治久清”。
一场恢复生态的“长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今年5月,走在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中心一河河畔,民房错落有致,涓涓细流拂过长满青苔的河底。难以想象,2022年,这里还是居民掩鼻绕行的劣V类河涌,如今水质达到IV类以上,成为南朗人“家门口”的亲水乐园。
而与中心一河平行的中心二河,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顶着烈日,南朗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王华煜多次跑到中心二河等未达标水体截污工程现场踏勘。为解决30多项现场设计变更,他和一群治水干部讨论到傍晚七点才下班。
同一时间,在榄边村,窄小的村道间,仍有10%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正在铺设;在锦盛花园等南朗街道的住宅小区,一批施工人员正在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深入大街小巷的餐饮店,南朗街道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的治水干部正在摸排污水管网的走向;近万亩的养殖池塘治理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正筹备进场施工……
南朗街道左步村农污治理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南朗流域,“六污同治”的工程版图落地成形。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所有排污源头同步治理,才能看到流域治理的真正成效。”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治水干部林威说,“如果只做市政管网建设,没有支管延伸至农村、小区、工厂企业、养殖池塘,还会有多少污水直排河涌?治污的环节缺一不可,少了哪部分都会对河涌造成污染。”
“六污同治”工程版图就像一套毛细血管,渗透在城镇的方方面面。它势在必行,而又任务繁重。
何磊认为,水环境治理是一场恢复生态的“长征”,不能操之过急,而必须按节奏分阶段推进。根据实际情况,2023年初,在鼓励23个镇街加快制定“六污同治”工程版图的同时,中山还明确提出了“轻重缓急,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的治水理念。
横栏镇新丰村农污治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结合河涌黑臭程度、群众投诉、管网联通、工程工期等情况,中山将实施未达标水体整治的628条河涌分为A、B、C三级。按照河涌分级排序原则,各镇街“以主管定支管”,按照A、B、C等级先后顺序,逐步推动“六污同治”工程落地实施。
“今年以来,‘六污同治’工程版图在重点流域逐步推开,接下来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山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本清晰的“地下账本”
长远来看,水环境不仅要治,更要管。如何实现中山水环境的长效治理,这值得深思。
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现场工人正在现场测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曾经参与广东多个地市水污染治理工程的专家何磊表示,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是实现长效治理的有效举措。当前,在人口密集、工厂小区星罗棋布的地下,寻找无数“看不见的污染源”,尤为艰难;在历史材料模糊的情况下,要摸清全市污水管网的分布和底数,也极为困难。污水管网“信息化”将带来一本清晰的“地下账本”。
2023年初,污水管网“信息化”,在中山提上了日程。
近月来,在东区、南区、西区、石岐等中心城区的380余条道路上,日均超近100个班组、500个施工人员,开着吸污车,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清淤和检测。这是中山城区正在实施的“厂网一体化”项目。
南区竹秀园村污水治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短期来看,厂网一体化,通过对管网的清淤和检修,助力中山城区摸清底数,全面补齐市政污水管网缺口、整改排水管网雨污错混接等情况,进一步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在检修过程中积累的一手管网信息,就是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的基础,这些数据信息将助力完善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的建设。
长远来看,厂网一体化,实现了城区排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管理的统一调度,通过“水质感知、水量调配、水位预警”等高效统筹措施,将有效改善河涌水质;同时厂网泵站统一调度,将提升城区防汛时的应对能力和保障水平。
今年1月,中山市城区排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公司正式揭牌。以此为起点,中山将建立长期稳定统一的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全市排水管理迈向“一盘棋”。
“未来,当中山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我们只要打开app,就能看到全市污水管、雨水管的分布、排水系统所处的状态。这将大大提高污水管排查、维修的效率。”何磊说。
截至目前,中山已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795公里。
这张逐步织密的“网”,不仅是污水的治理网,也是中山举全市之力推动水污染源头治理的决心。
延伸阅读
特写|8.5万吨污水背后的决心
【文字】曾艳春 王浩宇
【摄影】叶志文
【通讯员】廖睿
【作者】 曾艳春;叶志文;王浩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